公告版位
最渴望與你互動的網頁-- http://socio.com.tw/forum
群學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ociopublishing
(舊) https://www.facebook.com/sociosp
群學噗浪 https://www.plurk.com/socio

180116 東西的誕生cover3-3d1.jpg

.設計師必讀,戀物癖必讀
   一樣東西的身世原來這麼有事

.比稿不付錢,開香蕉徵猴子
   台灣每個企業主都該看看福特汽車一百年前就受過的教訓

.打破實用與美觀的假對立
   蘋果獨領風騷不是沒有道理

東西是人類生活最真實的反映,每一件物品都是認識世界的地圖,
追溯東西的誕生,就是閱讀這幅地圖的方法。

在今日社會,我們透過購買,取得日常生活的一切所需,但或許從未細想,買來的東西何以看起來、摸起來、用起來會是這個樣子?

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哈維.莫洛奇(Harvey Molotch)為我們帶來許多有趣的案例,說明企業主、設計師、零售商、廣告商、消費者如何共同影響各樣商品最終的樣態,讓我們從日常小物看見自己是如何與更廣大的體系連結在一起。

各界好評

如果對於製造業的世界感興趣,《東西的誕生》是一本絕佳的讀物。
—James B. Twitchell
  Living It Up: Our Love Affair with Luxury作者

一流佳作,詼諧又平易近人的一本書,《東西的誕生》顛覆我們對於消費主義的想法,批判反消費的膚淺清教徒心態。
—Jules Lubbock
  The Tyranny of Taste作者

莫洛奇的設計人類學有深刻的洞見,為我們闡述社會、美學、物質三者的動態,以及三者交織所產生的消費商品。社會理論專家與實務工作者都該好好理解設計,才能聽見環境的聲音,為社會帶來更公平的生產與分配體系。
—Francesca Bray
  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授

目錄

推薦序 物品的藝術與異數—官政能
導讀 《東西的誕生》—鄭陸霖
第一章 接合之物:好的與壞的
第二章 東西解密:專業人士怎麼做設計
第三章 形式與功能
第四章 變動的貨品
第五章 發生地與中間人
第六章 產品裡的地方
第七章 企業組織.大事設計
第八章 道德規則

作者簡介

哈維.莫洛奇(Harvey Molotch)

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都市發展與政治經濟、設計與消費的社會學研究。1987年與羅根(John Logan)合著出版《都市財富》(Urban Fortun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是莫洛奇的知名著作之一,提出「都市是一部成長機器」(city as a growth machine)此一深具影響力的觀點,說明進入工業生產獲利持續下降的時代,地主、地方政客、房地產業者、資本家、媒體與金融人士形成「成長聯盟」,如何將都市轉變為獲利的根源。近年莫洛奇開創「東西」的研究,聚焦在由各種行動者合作產出的人工製品,探討產品設計師在技術、規範、大眾品味與公司利益交織的框架之中如何設計產品,由此解釋何謂「生產」的社會意義,更透過各式各樣的東西說明社會的結構與文化的力量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譯者簡介

李屹

elek。1986年生,高雄人。社會學出身。《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圖書基本資料

【書籍編號】SD-01(社會設計)
【中文書名】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
【原文書名】Where Stuff Comes From: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
【作者】哈維.莫洛奇(Harvey Molotch)
【譯者】李屹
【ISBN】978-986-94708-5-8 【圖書分類號/CIP】440
【圖書關鍵字】1.工程學 2.商品設計 3.通俗作品
【定價】600
【出版日期】2018.02.27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美食愛好者的一本飲食研究書寫
一道道餐點背後的美學、生態與階級議題
就讓這本「食物社會學」來告訴你

「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薩瓦蘭(美食家)

「什麼是食物?它不只是用來做統計學或營養學研究的一堆產品。它也是溝通的系統、成群的圖像,以及用途、情境與行為的規矩。」
──羅蘭.巴特

「誠如《饕客》的描述,食物重要性的體認經常伴隨著對於食物正義的關切。對陌生飲食習慣的尊重,應該能確立對於社會差異的包容。對健康飲食的關切,也應該要激勵更多公平策略。對於當地產品與手工食物的喜愛,也必須從對於社會地位的崇拜,轉變為環境永續生產系統的基礎。」
──雪倫.朱津(叢書主編、《裸城》作者)

 

談起饕客,你會想到什麼?是嫻熟米其林餐廳的上流社會人士,還是熱衷於挖掘特色小店的部落客?其實,饕客就是把食物視為自我認同的核心,而不只是維生所需的人。在饕客眼中,食物除了是熱量的來源,還像是文化作品,不斷受到眾人的鑑賞與評價。而個別飲食愛好者的口味抉擇,則不只流露出各人的舌尖偏好,也展現出不同飲食美學背後的族群、性別或階級品味。

正如台灣食安危機引發的消費者抵制運動所示,食物可以很政治,而饕客文化同樣反映出當代「倫理消費」的趨勢。吃在地、食當令,及各路永續農法的生態友善論述、對抗大型食品業者的手作食品,還有對異族料理的理解包容,種種價值觀的興起,都左右著饕客關於食物好壞的辨別。讓你我成為餐桌上的公民,從步入饕客的世界、瞭解食物背後的社會意涵做起!

本書特色

◎暢談日常生活關於食物的各種意象。從家鄉菜到異國料理,引發人們諸多想像的一道道菜餚,其背後暗藏的人文地理學概念,盡收錄在本書之中。
◎承接知名左派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品味研究」之作,並進一步探討了當代社會的最新趨勢:文化雜食性。對於食物究竟強化階級地位的展演與秀異,抑或促成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包容,本書有詳盡的討論。
◎針對食物生產的倫理問題,本書觸及了包山包海的議題,舉凡食物里程或人道畜牧都有。對於後現代社會的「綠色消費」現象,同時身為「老饕」的作者們,更是進行了生活化卻又相當關鍵的反思!

各界讚譽

「如果您自詡吃貨同時也無法拒絕思考的誘惑,或者思考閱讀的時候不由自主搭配進食作為馳騁思緒汪洋的燃料,那《饕客》一書必是拍案絕頂美味。在這本當代社會學的著作中,作者考察各式飲食生活風格以及象徵所標誌的演變,讀者可以輕易把這些分析對應到眼前潮水般的網路食記、評論以及新聞報導,讓自己在美食地景中現身!」
──毛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飲食作家

「一本將日常飲食導入專業知識的好書,透過「饕客」(foodie)的專業眼光,探索今日飲食環境複雜但極度有趣的議題。」
──郭忠豪│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現職為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

「在兩位作者首次撰寫這個主題時,饕客還是奇異的少數。現在他們已經無所不在。我們透過細膩的食物實作與信號展現自身的社會存在,對饕客的分析正是對社會生活的分析。」
──Wendy Griswold│西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強斯頓與包曼關於食物論述的類型學啟迪人心。我的學生們獲得了文本分析方法的入門至寶。」
──Julie Guthman│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社會科學院教授

「假如只能挑一本書來理解美食家,那麼,就是這本書了。作者準確地探討了道地、平等的食物文化,以及偏好不平等的食物文化之間的緊張。」
──Gary A. Fine│社會學者、《Kitchen: The Culture of Restaurant Work》作者

目錄

推薦序 饕客──飲食知識與消費倫理的拓荒者/郭忠豪
第二版序言
第二版叢書前言
謝誌

緒論 進入饕客的美味世界
法國菜的沒落:烹飪去神聖化的歷史觀點
當代美食地景:饕客與不平等
美食地景的關鍵特徵:口味與趨勢
.在地、有機、永續 .族裔食物、異國風味 .美食、特製食物、手藝食材
各章概覽

第一章 饕客、雜食者與論述
飲食與品味研究概論
論述、民主與區辨
.飲食書寫 .飲食電視節目與名廚
何謂「饕客」?
饕客訪談

第二章 吃道地
拆解道地
道地飲食的向度
.地理特殊性 .簡單 .個人關聯 .歷史與傳統 .族裔關聯
道地的文化政治

第三章 料理的他者:追尋奇異風味
料理殖民主義?
料理寰宇主義?
奇異風味的操作化
.奇異風味即距離 .驚奇的食物:打破常規的飲食

第四章 饕客政治:這是一場美食革命!
政治飲食:歷史觀點
饕客政治的競爭性意識形態
饕客政治的論述
.「新鮮、在地、當計。人人都這麼做。」 .「有機食品:有益健康、友善環境,而且依然美味」
.動物福利:「你愛環境跟愛吃肉一樣多嗎?」 .某些主題的缺席
饕客說話了:平衡愉悅與政治
結語

第五章 階級及其缺席
美食書寫的框架:不平等的模糊化
保持無階級性的三種框架
.貧窮的浪漫化 .不平等的平等 .特權的尋常無奇
饕客是雜食者:拒絕勢利與協商地位
有關階級與地位的結語:極小化,但仍然事關重大

第六章 在乎食物:在饕客廚房裡做性別
性別化饕客概論
性別、食物與認同
在饕客文化中做性別
愉悅
照護工作
.饕客記憶 .維護健康 .為他人下廚
知識與專業技能
結語:饕客如何做性別

結論 饕客的延續、變遷與道德曖昧性

附錄一 訪談題目
附錄二 受訪者基本資料
附錄三 方法與結果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喬西.強斯頓(Josée Johnston) 多倫多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她的主要關注領域是飲食社會學,那是一面探究消費文化、政治、性別與環境等相關問題的透鏡。她與凱特.卡恩斯(Kate Cairns)合作,即將出版的一本書是《食物與陰柔氣質》(Food and Femininity)。

塞恩.包曼(Shyon Baumann) 多倫多大學社會學副教授。他的研究問題包括了文化評估、正當性和分類。除了美食研究,他還針對好萊塢電影、電視廣告,以及倫理消費等領域,探討了前述問題。

譯者簡介

曾亞雯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譯有《食物》。
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圖書基本資料

【書籍編號】CS-03 (文化研究)
【中文書名】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
【原文書名】Foodies: Democracy and Distinction in the Gourmet Foodscape (2nd edition)
【作者】喬西.強斯頓(Josée Johnston)、賽恩.包曼(Shyon Baumann)
【譯者】曾亞雯、王志弘
【ISBN】978-986-94708-4-1 【圖書分類號/CIP】538.7
【圖書關鍵字】1. 飲食風俗
【定價】400 【頁數】432
【出版日期】:2018.02.21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編:李宗榮、林宗弘

上市日期:2017.12.21

ISBN:978-986-05-4130-4(精裝)978-986-05-4129-8(平裝)

定價:700(精裝)650(平裝)


簡介

台灣經濟在過去二十餘年遭逢劇烈的改變,其所引發的政治、社會後果影響深遠。兩位編者李宗榮、林宗弘邀請台灣經濟社會學海內外重要學者,針對各個重大議題進行專書論文寫作。本書內容包括導論與四個部分;第一章兩位編者認為在二十世紀末以前,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此時期「奇蹟典範」的文獻,分為宏觀與微觀層次分析,宏觀方面認為台灣在世界體系與冷戰地緣政治下開放貿易、華人家族或儒家文化的支持、家庭計畫帶來的人口紅利、高度自主的發展國家與金融管制、微觀方面則是中小企業網絡與創新等,可能是造就經濟奇蹟的因素,其政治後果則是威權體制與本土中產階級的對抗。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往返之間:戰前臺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

出版社: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編

上市日期:2017.11.17

ISBN:9789860537710

定價:450元


簡介

「2016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以「往返之間」為主題,將由國、內外學者與研究生發表越界性、跨區域性與文學、美術相關議題的演講與論文。主要聚焦於文學、藝術與文化互動之間的關係,從具體的藝文作品、展覽定位延伸至觀念及其所連動的社會行為。透過本次研討會,應可掌握東亞文化的形成、跨區域性以及流動與遷徙的多邊互動,作家、畫家、文本或美術作品在不同地區、國家或跨媒材文化之間的旅行、傳播、翻譯、詮釋、權力關係。

 

    《往返之間:戰前臺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以2016年度論壇之專題演講與論文發表為基礎,並收入與東亞藝術、文化傳播過程中重要的文獻與研究成果彙輯成冊。本書的出版,期待能透過不同地域或跨域學者們的研究,進一步討論東亞文學與美術在跨域、跨媒材研究的可能性,以期擴展國內對戰前時期文學與美術新的研究視野和啟發。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一葉芬芳

作者:陳麗珍

出版社:青松國際行銷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2017/10/25

頁數:218

定價:520

ISBN:978-986-95403-0-8

關鍵字:茶葉/茶飲/品茗/生活風格/台灣茶


茶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隨處都有茶!

但  到底喝的是何種茶?

為什麼它的香氣那麼的特殊迷人

滋味多樣又豐富、回韻持久又深邃

 

自二〇〇七年《聽茶在說話》一書問世後,眾多讀者閱讀後,每每詢問茶書續集

希望對茶的多樣貌能再更深入,更進一步的了解。

 

所以《一葉芬芳》用了六年多的時間,將台灣新茶品跟目前炙手可熱的台灣老茶

與武夷山岩茶、潮州鳳凰山的單欉、白芽奇蘭等,一一融入此書。

更為了豐富茶學,多次深入大陸茶區,了解岩茶生態焙火工藝、單欉古樹茶的採摘製作等等,箇中樂趣相信愛茶人懂的。

 

茶在中國人的生命裡是不可或缺的一門生活美學藝術,說它簡單,說它易懂,但,當一腳踏入此區塊方知真的是一輩子的學問。

 

品種、海拔高低、發酵長短、焙火工藝、滋味差異、存放空間、溫溼度的變化、沖泡的技巧、茶器對茶湯滋味的表現………

 

三言兩語是無法一次言盡的

 

就像茶改場黃正宗分場長說的︰

……要寫一本茶書著實需要長時間投入於茶葉世界進行多元領域的學習與研究

 

茶學領域浩大寬廣  此書提供愛茶人參考了!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94708-3-4.jpg

書籍編號:NC-04(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書名: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
主編:黃應貴、鄭瑋寧
ISBN:978-986-94708-3-4 CIP:550.1807
圖書關鍵字:1. 金融經濟 2. 新自由主義 3. 主體性
定價:350元 頁數:352
出版日期:2017.09.15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新自由主義又稱金融資本主義,因為金融經濟主要制度與機制的運作,以及資本新分類的浮現與流通,往往滲透到社會文化各個層面,成為其轉變背後的動力。這不僅造成社會文化現象的金融化趨勢,使具有自我認同與主體性的工作取代勞動,更塑造出新的人觀、主體性、知識及認識世界方式,同時,它更促使超越既有族群、民族國家以及社會文化等界線的新秩序逐漸浮現。

目錄

導論
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黃應貴、鄭瑋寧
第一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會計作為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的渠道/夏傳位
第二章
惡債:卡債、債務人與社會傷害/吳宗昇
第三章
晚近科學園區周遭的反農地徵收抗爭:經濟的實質意義、無常空間,與反制性運動/蔡侑霖
第四章
資本的幽靈、分裂的主體:魯凱人的日常金融實踐與經濟生活/鄭瑋寧

 

作者簡介

黃應貴(主編)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關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與陳文德合編)等書。

鄭瑋寧(主編)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長期關注魯凱人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專長為人觀及性別與親屬、工作與資本主義的人類學研究,近年研究視角觸及情感、存有、美學以及知識本體論等課題。著有論文多篇。

吳宗昇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經濟社會學、金融社會學、社會企業等;相關著作有〈公益創投嘗試與探索:公益2.0案例的SROI成效評估〉、〈許一個太平盛世?卡債的社會傷害與未來動態〉、〈資訊的重量:台灣股市的社會構造〉等論文。近年來主要的研究興趣聚焦於消費金融與貧窮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經濟組織的效益評估。兩個主題的共同方向是想尋找經濟、金融與社會關係的運作機制,希望能更理解緩解社會問題的知識技術方案。

夏傳位
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職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清大社會所、輔仁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台灣的新自由主義現象,曾任職於工運組織與金融業工會,著有《銀行員的異想世界》、《禿鷹的晚餐》、《塑膠鴉片》等書。

蔡侑霖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關懷著重於當代臺灣新自由轉型下的發展計畫以及在地社會的回應,另外也關切當代經濟主體與另類經濟的探索,以及晚近大學社會實踐與創新團隊實際執行計畫操作的面貌。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OC-046 (社會學叢書)
書名: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
作者: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
譯者:張正霖
ISBN:978-986-94708-2-7 CIP:544.5952
圖書關鍵字:1. 女性 2. 性別角色 3. 美國
定價:500元 頁數:448
出版日期:2017.09.07
 

打臉仇女自助餐,告別感情豬隊友!

臥底客廳的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

從個案家庭的生命故事解析「愛情剝削」

讓人看見性別革命究竟哪裡受了挫

一本男、女、同、異的伴侶都需要的平權之書

 

    ★紐約時報書評年度社科好書

 

「只要結婚就可以不用付我薪水,能免費使用我,所以很務實。你這樣是剝削我對你的喜歡。」──《月薪嬌妻》

 

◎妳/你是否白天上班,回家後繼續做家事加班,並感到身心俱疲?

◎妳是否曾經得在事業成功與婚姻美滿之間做出痛苦的抉擇?

◎妳珍視的另一半,是否常因家務分配或育兒方式與妳爭執不休?

◎面對網路仇女言論所謂「兩性早就已經平等」的論調,妳不以為然卻又不知從何反駁?

◎身處低薪化、少子化的當代,妳是否曾在生或不生掙扎,並寄望更友善的托育政策?

◎我們該如何重新衡量家務勞動的價值,讓整個社會創造出對家庭、對孩子、對各種性別的人皆更友善的大環境?

 

幾十年前,當大量女性人口步入就業市場,變得經濟獨立,性別平等的烏托邦,彷彿露出一道曙光。眾人紛紛期待這場「性別革命」的開展。

然而,在家庭的景象中,我們往往看到職業婦女要扛起重責大任,在「第二輪班」中繼續從事家務勞動。在事業及家庭之間蠟燭兩頭燒的女性,因此更容易在職場撞到所謂的「玻璃天花板」。

為了瞭解伴侶們性別互動的真實樣態,社會學家霍希爾德(Arlie Hochshild)深入十數個家庭,親身觀察性別觀念、生命歷程及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他們的行動。她讓我們窺見每個家庭中那本難念的經;而看似獨一無二的個別家庭困境,背後原來也有某些共通的文化機制在作用。

因此有別於流行的仇女言論說法,性別平等其實遠遠還沒有到來。不論男、女、異、同,我們都得擺脫各種關於「家庭」的迷思,並催生更性別友善的育兒及勞動政策,這場進行到一半的性別革命,才能繼續走下去。

 
目錄
 
導讀 家事分工:與父權的討價還價│藍佩嘉
謝辭
前言
 
第一章 步調加快的家庭
第二章 停滯革命中的婚姻
第三章 文化上的掩飾
第四章 喬伊問題:南茜與伊凡.霍特
第五章 傳統家庭的迷思:卡門與法蘭克.德拉寇特
第六章 以「感謝太太」包裝的男子氣概:妮娜與彼得.多奈川
第七章 擁有全部抑或一無所有:安與羅伯特.梅爾森
第八章 感謝之情的短缺:潔西卡與賽斯.史汀
第九章 當不穩的婚姻碰上她愛的工作:艾妮塔與雷.朱森
第十章 「他的」與「她的」分攤:卡蘿和葛瑞格.艾斯頓
第十一章 沒時間相處:芭芭拉和約翰.李文斯頓
第十二章 麥可與阿特:邁向新好男人之路
第十三章 在表面掩飾底下:策略與壓力
第十四章 離婚時代下的婚姻張力
第十五章 做家務與不做家務的男人
第十六章 宛若都市農夫的職業婦女
第十七章 要重演她們的生命故事,還是創造歷史?
 
附記 誰做家事?誰負責育兒?
附錄 協助雙薪家庭的非營利組織
註釋
參考資料
索引
 
作者簡介
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系教授,其作品已被翻譯為十六國語言,同時身兼過《紐時書評》、《瓊斯夫人雜誌》、《美國展望》等媒體的專欄作家。她的首本著作《情緒管理的探索》(The Managed Heart)針對空服員進行研究,當中提煉出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概念享譽學界。此後她持續關注情緒、性別、家庭、勞動、親密關係等領域,著有《時間麻煩》(The Time Bind)、《外包時代》(The Outsourced Self)、《私密生活的商業化》(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等書,並曾合編《全球女性:新經濟下的褓姆、女傭與性工作者》(Global Woman: Nannies, Maids, and Sex Workers in the New Economy)一書。近來的研究興趣則轉向美國右翼的興起及其集體情感,最新的作品為《在家鄉的異鄉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本書曾獲選為紐時書評1989年的年度社科好書,並於2003年、2012年再版。

 

譯者簡介
張正霖博士 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員,兼任文化部「藝術銀行」主持人。曾於臺灣、英國、荷蘭等地學習和生活。曾擔任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研究員、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特聘人員、蘭陽博物館組員、國美館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荷蘭萊頓大學文化領域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2011年公務員高等考試文化行政類科榜首,擁有豐富之管理經驗。研究興趣為性別研究、藝術社會學、視覺文化分析、華人當代藝術、博物館理論與實務等,亦深入處理藝術管理、文化政策、公共關係等範疇。近年來,積極從事相關專書、論文及評論的出版外,並主持及參與相關領域之研討會、座談會、工作坊、論壇、演講、推廣教育等活動。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代社會理論名家拉圖
解開經濟理性背後的熱情之謎

「理性是,且只應當是熱情的奴隸。」──大衛.休謨

「如果光看交易所裡的價值升降,而不考慮其心理作用,不考慮大眾因企望和沮喪而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引發投機客狂熱的好壞消息如何傳播,那麼這些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加比列.塔德

「經濟中的一切都是不理性的……經濟中的一切都是『超乎經濟的』。」──布魯諾.拉圖與雷比內

塔德(Garbriel Tarde),一位遭到遺忘的古典社會學家,在他的時代恰好經歷了人類史上第一場全球化運動。從當時延續至今的主流經濟學,深信人是理性的動物,只是各人的自利恰好受「看不見的手」所控制。塔德並不認為經濟行為等於冰冷的數字計算,他反而希望我們看到人類行動背後的激情。「在經濟裡頭沒有什麼是客觀的」,根據塔德人類學,萬物反而充滿集體的、相互的主觀性。因此,量化方法不該只侷限於探討經濟交易,而是該擴充到榮譽、信任、真實、信仰、美感等各種面向的社會價值。

Bruno Latour及雷比內,將在本書挖掘塔德的社會思想,替遭逢另一場全球化,卻仍受困於經濟學窠臼的我們,探詢一條出路。

 

本書特色

◎百科全書式的跨學科視角,穿梭於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與哲學之間。
◎Tarde對經濟學的反省洞見十足,其論點受到許多當代學派呼應,如制度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市場人類學。
◎推翻當前主流經濟學諸多想當然耳的假設:
.看似客觀且方便衡量的貨幣只是經濟活動的表象;分析經濟現象時,唯有注意理性計算背後的激情,才能掌握事情的全貌。
.經濟學家喜歡談適者生存,但經濟的核心並非競爭,而是創新。
.「完美市場」是一種迷思;一昧假定市場會自動朝均衡態發展,只會讓經濟學變得更接近宗教,而更遠離科學。

 

目錄

導讀的導讀:論拉圖談塔德/陳宗文

第一章 經濟之所以能夠計量,正因為它是主觀的
重探「價值」
該要避免的兩個錯誤
不要再把衣服穿反了
如何得出明確的量
量化沒錯,但要恰如其分
搞錯溫度
靠近,而非遠離

第二章 經濟學的本性
發明先於積累
顛倒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重新配置生產要素
資本的趨勢
「共同可能性」的經濟學
「資本主義體制」從未存在過

第三章 沒有天意的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重返政治
「亞當斯密問題」、上帝的問題
社會主義到來,可能又是錯誤一場
結論:驅逐巨獸,牠便飛奔回來

註釋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出生於法國知名酒鄉伯恩(Beaune)。哲學是拉圖最初接受的學術訓練,之後於非洲服役期間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並曾在象牙海岸從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間,他在加州的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進行參與觀察,充分運用民族誌方法。1979年,與社會學家伍爾加(Steve Woolgar)合著《實驗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調查的具體成果,也是新興學術領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1982年起,拉圖任職於巴黎高等礦冶學院的創新社會學研究中心(CSI)。在CSI他與同僚發展並奠定「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 ANT)的基礎。在2005年底從CSI轉至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的組織社會學研究中心(CSO),2013年起擔任巴黎政治大學媒體實驗室(Médialab)負責人。
  拉圖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晚近拉圖更拓寬學術關懷,除了探討科學,亦以其獨特的理論觀點,開創經濟、法律、生態等領域之研究。

雷比內(V. A. Lépinay)
  Vincent Antonin Lépinay,人類學及社會學博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MIT)的STS學程之助理教授, 現任教於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社會系,並參與拉圖主持的媒體實驗室(Médialab) ,研究興趣包含科學史、組織理論等等。

 

譯者簡介

陳榮泰 清大歷史所碩士。因學習科技與社會(STS)而接觸拉圖的社會學以及塞荷的哲學。近來關注複雜系統(包括生態農業)中的知識與倫理問題。譯有《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巴斯德的實驗室》。

伍啟鴻 清大哲學所碩士。近年投入生態農業,試以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摸索人類物種的定位,以及群我的相處之道。譯有《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巴斯德的實驗室》。

 

詳細資訊

書籍編號:ANT-05 (人類學叢書)
ISBN:978-986-94708-0-3 CIP:550.1657
圖書關鍵字:1. 政治經濟學 2.  人類行為
定價:300元 頁數:224
出版日期:2017.05.07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RM-07 (研究法叢書)
書名:髒血:塔斯基吉梅毒實驗
作者:James H. Jones 譯者:李宗義、陳宗延 校訂者:李宗義
ISBN:978-986-92803-9-6 CIP:410.1619
圖書關鍵字:1. 醫學倫理 2. 人體實驗 3. 性病 4. 美國
定價:420元 頁數:432
出版日期:2017.05.07

看似神聖的白色巨塔
竟也能窺見「邪惡的平庸性」

 

「在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國家發生濫用科學的問題,更加深了悲劇色彩」──《費城詢問報》
「這不過是另一場白種人的種族清洗政策」──《亞特蘭大日報》
「等一切塵埃落定,我們要麼功成名就,要麼名譽掃地」──溫格醫師(梅毒實驗策畫者)

1932年至1972年,美國公共衛生署在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基吉地區,誘騙貧窮黑人男性參與梅毒研究,以觀察梅毒在「不受治療」情況下的發病過程。然而白人醫師卻從未告知病患實驗的背後目的,上百名黑人遂因梅毒併發症喪生。

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因素,讓以救人為業的醫師,遺忘自身的使命?為什麼專業人士明明知識高人一等,卻率先放棄道德思辨?人類研究的倫理界線又該怎麼劃定,科學精神才不至於變了調?在納粹風波、右派復辟、歧視爭議紛紛擾擾的渾沌當代,這場駭人實驗帶來的歷史教訓,絕對不容我們遺忘……

★本書榮獲紐約時報編輯評選最佳書籍獎

一份可信、極度鉅細靡遺的案例研究,揭露美國生活中種族主義的後果。──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拋出的道德質問,鞭辟入裡且扣人心弦。──Benjamin L. Hooks│美國有色人種權益促進協會執行長

避開了煽情的描繪,作者的精彩敘事讓我們理解二十世紀美國南方的種族關係、醫療專業主義與美國式自由主義。此書值得獲獎。──James T. PattersonThe Dread Disease: Cancer & Modern American Culture作者

 

作者簡介

James H. Jones 休士頓大學歷史學助理教授。印第安納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生物倫理學的甘迺迪研究員、喬治城大學甘迺迪倫理學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後來則成為全國人文捐贈基金會和洛克斐勒基金會資深研究員。他在1981年出版了第一版的《髒血》大獲讚揚,獲選為歷史書俱樂部(History Book Club)的重要選書,以及《紐約時報》1981年最佳書籍,並激發了一齣戲劇、一個公共廣播公司新星頻道特別節目(PBS Nova Special)和一部動畫的創作靈感。

譯者簡介

李宗義

於政大英語系、東亞所,清華大學社會所取得學位,現任教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同時兼任該校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災難研究與中國社會變遷,曾譯有《比較霸權》、《審議民主》、《金融狂熱簡史》、《窮人的經濟學》等多部作品。

陳宗延

台大醫學系畢業,研究興趣為政治經濟學、文化社會學、八○年代台灣學運史及日本推理小說。曾任台大勞工社社長,亦為地下社團「海島新聞」草創者,同時主編過中斷十餘年的前學運刊物《醫訊》,在體制內當過學代會副議長,及組織醫學生成立「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目錄

增訂版序
謝辭
用字說明

第一章 道德的亂視
第二章 惡名昭彰的染梅族
第三章 病菌是世界上最民主的生物
第四章 在市場裡高舉瓦塞爾曼
第五章 醫師不會留在窮鄉僻壤
第六章 買耳罩給霍屯督人算了
第七章 我們要麼功成名就,要麼名譽掃地
第八章 特別治療最後的免費機會
第九章 送他們去驗屍
第十章 生命中的喜悅
第十一章 即使冒著減少壽命的風險
第十二章 實驗根本無法教我們預防、發現或治療梅毒病患
第十三章 我永遠搞不清楚這項研究
第十四章 愛滋:它是種族滅絕嗎?──美國新右派的崛起

參考資料說明
註釋
索引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書籍編號:CR-01 (中國研究)
書名:強國危機:中國官僚資本主義的興衰
作者:區龍宇 譯者:區龍宇
ISBN:978-986-92803-8-9 CIP:552.2
圖書關鍵字:1. 經濟發展 2. 經濟情勢 3. 中國
定價:500元 頁數:480
出版日期:2017.04.07
 

解析「中國因素」最透徹,

台港中藏的公民都不能錯過的鉅著

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已成為世界前二經濟體。該如何理解中國崛起?中國是穩固還是脆弱的強權?不滿足於威權資本主義等空泛標籤,本書以「官僚資本主義」的概念捕捉所謂中國特色。在中國,官僚即是資本家,官二代往往是商二代,藉由官商聯手打壓工農階級,中共創造了外資覬覦的投資環境,於是挾持龐大的市場,迅速在全球賽局中攀升。

中國茁壯的過程不但犧牲了普羅大眾的利益,經濟成長的果實也多流向貪官污吏的口袋。對底層人民的榨取、對邊陲族群的打壓,日復一日累積,早已多次引爆危機,從烏坎事件到雨傘運動,我們已看到人民不斷朝專制政權怒吼。本書從官僚資本、民族主義及社會運動等角度,剖析中國的局勢,並與您一起思考台港中藏公民社會民主深化的可能。

 
本書特色
 

●既不吹捧、也不抹黑所謂的「強國崛起」,而是批判性地探討變革的前因後果

●涵蓋底層及邊陲的工農及市民階級視角,駁斥以全球政商菁英為中心的中國觀

●兩岸三地的公民及左翼,都能從書中的政治、經濟與社會運動分析得到啟發

●社會科學的觀點加上紮實的經驗研究,釐清各種似是而非的中國論

X改革開放後,中國的體制變成政左經右

O】實際上,擁抱全球資本主義的中共,更向極右派靠攏

X中國將重演西方文明史,在商業新貴的領導下走向代議政治

O】資本家與官僚合謀剝削人民,公民社會才是民主化的推手

O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都是人民追求的目標,一個都不能少!
 
名家推薦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那些想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以及工人階級抵抗的專制制度之力量的讀者,本書乃必不可少的讀物。」

──Immanuel Ness.《革命及抗議的國際百科》編輯

 

「本書多為對中國政權的左派批判。『局內人』的馬克思主義視角在當前的文獻中很罕見,這本書在工人運動方面下的功夫尤其如此,非常實用的一本書。」

──Gilbert Achca.倫敦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教授

 

「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對理解當代中國或『中國模式』有重要意義。區龍宇指出,要理解中國崛起的動力與矛盾,不可套用『國家』與『市場』的二分法,而是必須掌握中國革命史,掌握官僚集團、國家機器與各階級的相互關係,才能解釋中國當前既具普遍性也具特殊性的「官僚資本主義」。在思想戰線上,本書也對中國的自由派、民族主義左派提出了有力的批判,並在記錄「底層的反抗」(中國工人的民主抗爭)和「邊陲的覺醒」(香港的雨傘運動)等過程中,探索中國社會與政治變革的前景。全書結構完整、論據嚴謹,是必讀之作。」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新書系介紹

中國研究/China Research/CR

冉冉上升的中國,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興霸權。全球的學界、商界、政界也紛紛關心中國這間「巨大的實驗室」能變出什麼把戲。中國的崛起,一方面讓我們看到東亞社會如何發展出一種有別於西方的另類現代性,另一方面,也不斷衝擊全球的經濟、政治,甚至社會秩序。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核心漸漸向東轉移的趨勢下,位處帝國的邊緣、作為島國一份子的你我,無論把中國視為威脅或機會,都應該更深入瞭解它。

 
作者簡介
 
 
區龍宇 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中文系,曾任教師。中學時參加保釣運動,1980年與友創辦先驅季刊,在中英談判時提出香港人民主自決論。長期在社運圈中舉辦講座,及評述中國發展。曾出版《從官僚社會主義到官僚資本主義》(合著)及《反對一切變買賣》兩書。1999與友創辦《全球化監察》,關注全球化下的中國勞動人權及環境正義,離開後專注中國研究及香港事務,文章散見於香港報章及網媒,另譯有《為何我們需要工會?:美國工會運動簡介》。
 
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部  強國的崛起

第一章  中國的崛起及其危機

第二章 中國必然崛起,還是可能衰落?

第三章 中國資本輸出的前因後果

 

 第二部 底層的反抗

第四章 當代中國工人的民主抗爭(1989-2009

第五章 從「主人翁」到「打工仔」:私有化下的中國工人

第六章 社會隔離主義下的農民工

第七章 中華全國總工會今天為誰服務?

第八章 民間抗爭的曙光

 

 第三部 思潮的波動

第九章 全球化下的大中華民族主義

第十章 中共還剩多少社會主義?評汪暉《革命的終結》

第十一章 劉曉波與中國自由派

 

 第四部 邊陲的覺醒

第十二章 自願的聯合還是強迫的一統:評中共的西藏政策

第十三章 共產黨與雨傘運動

第十四章 六個劇本、十萬演員:論雨傘運動的內部張力

第十五章 傘運的意義及傘後路向

 

註釋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領域

Territory: a short introduction

者:David Delaney 大衛‧狄連尼

譯者:王志弘、李延輝、徐苔玲

上市日期:2017年2月7日

定價:350元

ISBN: 978-986-92803-6-5


群學「概念書房」第四部!

簡單地看,領域就是那麼一條線靜靜地躺在那裡,好像生來就該如此,區分裡外並生成秩序。

但如果我們想,這條線是誰劃的?……這條線就動了起來。權力的交織讓這個世界產生了數不盡有形無形、大大小小,交疊、甚至流動的領域。領域不僅是一條線及其圈出來的空間而已,而是與社會過程密切相關,在特定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下,空間、權力、及意義(或經驗)的群集。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資料

書名:在徬徨的年代: 《筆匯》與五○年代

出版社: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

作者: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

上市日期:2017/01/13

書系編號:NCCU04

ISBN 9789860511321

定價:350元

關鍵字:文匯/台灣文學/人文思想/文集


簡介

我們這一代,稍微早一點、稍微晚一點的人,大概都多多少少受到五四運動及五四運動以後,三年代以及抗戰現實的影響。苦難的現實使人無法逃避,所以從我們讀書的時候開始,從小學開始,都有一個精神在後面鼓動我們,那個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種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在二十世紀的五年代,仍然成為臺灣知識分子鼓動生命的源泉。

                                                         ───尉天驄

《在徬徨的年代:〈筆匯〉與五○年代》收錄「2015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活動紀錄,以《筆匯》、《文學季刊》、《文學雙月刊》、《文季》為主軸,探討「戰後人文思潮與臺灣文學的轉折」,由劉大任先生與張錯教授回顧戰後初期亞洲文化的變遷,以及陳芳明教授與楊澤先生細數1949年以來的臺灣文學發展,最後由尉天驄教授總結。本書並收錄相關學術論文及尉天驄教授的訪談記錄,讓我們能對這一段人文思潮與臺灣文學轉折有更深刻的瞭解與認識。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92803-7-2(3D).jpg

書名: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作者:黃應貴、陳文德/主編;李威宜、呂玫鍰、莊雅仲、張正衡/著
ISBN:978-986-92803-7-2
定價:350元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這世紀以來,由於新自由主義化的前提--網際網路、交通及溝通工具的快速發展,使得人、物、資金、資訊的流通加速,造成既有社會組織的沒落,以及個人先於群體的存在。這導致地方社會的沒落與解體。但另一方面,透過人、地、物、事的互動過程,當代人往往建立了多重的社群性(sociality)群體。這種立基在個人基礎上的流動、多重而不穩定的群體,之所以可以成為地方認同的對象,往往來自成員共同的社會想像,以及納入更大的區域體系、乃至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再結構,所帶來了文化再創造,使其區域性的活動群體有了共同的社會想像之文化基礎而成了地方認同的對象。當然,這發展往往會造成多重的新地方認同及地方形成的個人化趨勢。

作者簡介

黃應貴(主編)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長期從事臺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關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臺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等書。

陳文德(主編)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年起在阿美族與卑南族從事研究,著有《卑南族》、《「社群」研究的省思》(與黃應貴合編),以及〈人群互動與族群的構成:卑南族karuma(H)an研究的意義〉、〈什麼是「家」──卑南人的例子〉、〈文化產業與部落發展:以卑南族普悠瑪(南王)與卡地布(知本)為例〉和「Naming and Social Life: The Case of the Pinuyumayan (Puyuma) People in Eastern Taiwan」等文。

李威宜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歷史與文明博士。關注社會想像的基礎命題,研究課題包括濁大流域鄉村工業區與產業聚落的工農中介與永續問題、檳城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公民行動與鬼神想像、臺灣博物館場域的再現政治與想像表達的爭議等。

呂玫鍰

  德國畢勒斐爾德大學社會科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專長為宗教人類學、歷史人類學與漢人社會文化,研究關注臺灣媽祖信仰與客家民間信仰的變遷,探討儀式展演、社群、空間、地景、身體經驗、性別等課題,近年研究處理當代宗教之遺產化、個體化、與宗教想像等。著有論文多篇。

莊雅仲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從美國杜克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專長研究文化社會運動、社區組織與都市文化,著有 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 與《民主臺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目前致力於有關新竹科技城的空間變遷研究與專書撰寫。

張正衡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長期關注日本社會的文化與發展,研究興趣包括社區研究、物質文化、全球化、城鄉發展、當代社會理論等。

 

目錄


導論
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及社會想像/黃應貴

第1章
根莖狀的社區:新自由主義下的日本地方社會/張正衡

第2章
厝邊隔壁、巷弄生活與住居倫理/莊雅仲

第3章
當代地方社會的面貌:以一個卑南族聚落空間的發展為例/陳文德

第4章
想像、體驗、與儀式再結構中的地方社會/呂玫鍰

第5章
織襪人的地方/李威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undefined

書名:茶室交易
作者:洛德.韓菲瑞斯(Laud Humphreys)
者:高穎超
ISBN:978-986-92803-5-8
定價:420元
 
歧視與污名年代下的幽微抵抗
顛覆護家盟們迷思的深刻書寫
 
「好,讓我們這麼說吧,沒有一個自尊自愛、腦袋清楚的同性戀會寬貸公共場所裡的性。但,承認吧,那真的很爽。……危險挾著冒險、狩獵、釣人、幽會的一場美妙的小遊戲。然後,往往來場『即時性愛』。就是這樣。」~同性愛戀雜誌《Vector》
 
一九六〇年代,恐同氛圍瀰漫的美國,男男性愛於「茶室」中,正如火如荼展開。不少男人冒著遭到逮捕、名聲敗壞的風險,來到人煙稀少的公共廁所「交易」,只為求得毋須承諾的性愉悅。
 
針對這類高度私密的活動,學者韓菲瑞斯偽裝成茶室成員以貼身觀察。韓菲瑞斯的深入調查,打破衛道人士對同性戀的誤解,榮獲C. Wright Mills獎的肯定;然而,他隱瞞身分,蒐集參與者的個資,也引發輿論抨擊。50年後的今天,這場「隱私vs.知的權利」的爭議,仍是人們熱烈討論的焦點。
 
本書特色
 
●社會學家化身性愛現場把風者,窺視同性情慾活動上演的第一手觀察
●戳破保守派的家庭、婚姻及性別迷思──像是,原來已婚男性才是茶室交易的主要客戶!?
●人文學科研究方法、研究倫理爭議的必讀經典
 
作者簡介
 
洛德.韓菲瑞斯(Laud Humphreys,1930~1988) 美國社會學家,另個身分則為關懷同志的教會牧師,在1974年的美國社會學年會上公開出櫃。他以深具洞見卻也頗具爭議的《茶室交易》一書轟動美國,卻在當時保守的社會及學院氛圍下,一度深受同儕批判與打壓。經過漫長的學術與社會辯論,特別在研究倫理的議題上,本書日漸獲得公正的評價。後人譽為「同性情慾研究之先知」。
 
譯者簡介

高穎超 美國Rutgers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以跨國視角研究基督教性道德與性別平等教育。千禧年起,生活即交織進性/別研究與同志運動,作品見於期刊 Sexuality Research in China、《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及許多網媒。另有研究法的論文刊於《質/性別研究》(巨流)、《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群學)。好奇於進出體制、穿梭國界的風景,相信知識生產與社會實踐交互幫襯的力量。
 
目錄
 
導讀/畢恆達
前言
謝誌
 
上篇 公共場所的非個人化的性
第一章 公共場所的「私密」邂逅
第二章 方法:作為窺淫者的社會學家
第三章 規則與角色
第四章 集體行動的模式
第五章 遊戲的風險
第六章 鄰家男人
第七章 正義的護胸甲
第八章 快感、承諾與社會控制
 
下篇 評價與迴響
後記:倫理問題
回顧I:社會研究中的倫理議題
社會學式的窺探者與新聞說教者
茶室交易:社會研究中的手段與目的
反省:非個人化的性
回顧II:社會研究中的倫理議題
 
譯後記
索引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從界線、批判、抵抗這三條交互纏繞的向度去貫穿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思想,分別就知識的基礎、倫理的可能以及行動的方向,去釐清共同生活的多重意義。

導論勾勒了本書的問題意識與具體計劃。第二章檢視兩位學者的批判意象,每一個批判意象都同時是行動的意向,涉及了界線協商、衝突、呈現與體現的多重權力鬥爭。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深入檢視兩位思想家的批判方法論,及其深層的世界圖像與行動意義。第五章結論則指出,在兩位思想家看似各有領域的思考軸線中,可以找到共通的實踐取向分別展現在她們差異的發言位置。

這個共同基礎是蘊藏在她們批判方法論中的對於強權與現狀的抵抗。這樣的抵抗表現在很多層面,其中必然也涉及對界線的重新思考、跨越與打造,此為兩位思想家共同指出的當代倫理責任。同時,她們之間的差異所在依然重要,尤其是各自迥異的發言位置所揭示的故事、隱喻和矛盾。此外,在所有的閱讀計畫中,我們都必須去尋找並建構自己賴以生存、思考與行動的語言。

 

身為後殖民的賽伯格,島嶼破碎的主體性需要不斷的跨越與重構。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