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異化勞動〕文本逐段分析

1. 從倒數第五段開始

我對於閱讀馬克思〔異化勞動〕一章的建議就是:「從倒數第五段」唸起。

「可是這不就像是看懸疑小說先從最後幾頁看起一樣是『偷吃步』嗎?」正直的學生往往這樣懷疑著。

我通常都神祕兮兮地笑著說:「先看再說吧!」

第二個建議換來的是「半信半疑」的表情和翻書的動作,還有學生喃喃自語地數著:「倒數第五段,一、二、三、四、五」:

我們已經看到,對於通過勞動而占有1自然界的工人來說,占有表現為異化,自我活動表現為替他人活動和表現為他人的活動,生命的活躍表現為生命的犧牲,對象的生產表現為對象的喪失,轉歸為異己的力量、異己的人所有。現在我們就來考察一下這個同勞動和工人異己的2 人對工人、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
首先必須指出,凡是在工人那裡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活動的東西,在非工人那裡都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狀態。

其次、工人在生產中的現實的、實踐的態度,以及他對產品的態度(作為一種內心狀態),在同他相對立的非工人那裡表現為理論的態度。

[XVII]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對自己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對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對工人不利的事,他對自己卻不做。

我們來進一步考察這三種關係3。(Marx, 1963: 134; 1964: 119; 1975: 334; Marx & Engels, 1932: 94; 1968: 522; 1975b: 281-282; 馬克思,1990:61;2000:64; 馬克思和恩格斯,1979:102-103;2002:280)

然後,就是發出拖長的一聲「咦」,「怎麼沒了下文?」

最後的疑問最容易回答:沒了下文是因為這個部分的手稿只寫到這裡。

可是看行文脈絡,馬克思不就要揭開謎底了嗎?難道就沒有答案了嗎?

其實答案是有的。

大部分的人都在前面的行文中找答案。就像《新約聖經》說的「尋找,就尋見」4,他們也如願找到了他們認為的答案。我認為這樣只是找出部分的答案。

除了在前面的文本找,還要「跨出文本」來找才算圓滿。這正是本書的主要論點。

我們可以先就這五段話來看看馬克思到底說了甚麼?和他的「異化論」又有甚麼關係?

這五段話中的第一段其實只是對前面文本的總整理。所以不管前面他千言萬語說了甚麼,這裡就是「重點」。

第一個要點是表明:「工人通過勞動占有自然」。這裡的「占有」一詞特別被強調指出,雖然馬克思沒有特別說明這個詞的意義。不過,話說回來,誰會在自己的手稿筆記中做這種解釋的工作,自己懂就好了,又不是在編字典。就這句話來看,有三個關鍵字:「工人」、「勞動」和「自然」,我們可以設想三者之間有一個因果關係,如圖一所示:

 

圖一、工人、勞動與自然的因果關係圖

工人→勞動→自然


 

然後馬克思再提到「工人的占有」表現出「異化」,接下來的描述都是說明這些工人的異化情況:
 
(1)「自我活動表現為替他人和為他人活動」,總之,「自我活動」並沒有為了自己;

(2)「生命的活躍表現為生命的犧牲」,簡言之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對象的生產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也就是說,生產的對象都被他人所用,自己反而一無所有;

工人的「異化」變成了「異己的力量、異己的人所有」。這裡「異己的」一詞是被強調的。馬克思這時候還沒給這些「異己的力量」和「異己的人」一個定名,不過從「後見之明」來看,這裡所說的「異己的力量」應該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異己的人」當然就是和工人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或「資本家」,或是他在下文提到的「非工人」。這裡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工人被資本家剝削而產生異化」。

所以,馬克思希望要考察「工人」和「資本家」彼此之間的對立關係,以及兩者對於「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

這樣,馬克思就剛剛所提到的「工人→勞動→自然」的公式中,多加了一個平行卻有著緊密關係的因果鎖鏈,也就是「資本家」,如圖二所示:

 

圖二 階級、勞動和自然的關係圖

工人→勞動→自然
↑ 
↓                           
資本家

 

接下來的三段文本,就是他對於「工人」和「資本家」對立狀況的三個結論。我們可以用表一來說明。

在這三個對比中,第一項的「外化的、異化的活動」和「外化的、異化的狀態」都是被強調的,其實差異是後面的「活動」和「狀態」,這呼應著前文的對比。第二項的「現實的」和「態度」以及「理論的態度」是被強調的,倒是介在「現實的」和「態度」之間的「實踐的」一詞卻沒有被強調。第三項的內容沒有一個字被強調,倒是「第三」一詞被強調,實在有點詭異。

 

表一 工人和非工人的異化

  工人

非工人(資本家)

勞動的本質 外化的、異化的活動 外化的、異化的狀態
對勞動生產和勞動產品的態度 現實的、實踐的態度 理論的態度
人和人的(勞資)關係 工人和非工人都做對工人不利的事 只對工人做不利工人的事;不做對自己不利的事

 

如果仔細對照前後文本,這三個對比並不完全契合前文說到的工人異化的三種狀況。馬克思顯然企圖從工人和資本家兩個方面,而不只是從工人單方面,來比較他們對於勞動本質、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以及勞資之間的階級關係。這裡雖然沒有寫完,但是綱目已經「昭然若揭」。所以,這裡不僅談到一般「高階知識人」熟知的「異化」問題,以及工人和異化的問題而已,其實馬克思也開始注意到「階級」的存在,以及階級對異化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兩大階級都受到影響,只是影響的情況不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此處文本用了「非工人」一詞,而沒有像後來使用「資產階級」或「資本家」,正展現了概念建構的破曉時分。

從以上的細說分明,應該可以看出這五段話具有「提綱挈領」和「承先啟後」的雙重關鍵作用。

接下來,我們就回頭看看「承先」的部分,就像看懸疑小說已經知道結局之後,再回頭去看看馬克思在前面是如何布局。「承先」之後,再「啟後」,看看馬克思後來如何繼續談論「異化」。因為文本只有到此,所以「後來」的問題只有跨出〔異化勞動〕的文本,甚至要到馬克思的四大脈絡〔大我脈絡、小我脈絡、思想脈絡和出版脈絡〕和「四本」〔版本、文本、譯本和所本〕5 才能找到答案。

 

 

註釋:

1. 凡是引文中粗體的部分都是馬克思原文中的強調。這些強調我以1932年德文版為主,有些譯本偶而會弄錯強調的部分。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本(以下簡稱「編譯局譯本」)譯成「生疏的」(馬克思,2000:64;馬克思和恩格斯,2002:280),查對馬克思原文和上文的「異己的」是用同一個字fremd,因此應該和上文一樣譯成「異己的」。伊海宇譯本在兩處的譯名都一樣(馬克思,1990:60)。

3. 本書所有引文都是本人參酌原文和各家譯本所做出的貼近原文以及譯名統一的重新翻譯,引用各書的頁碼是方便讀者查閱手邊的版本。

4. 這句話出現在〈馬太福音〉第7 章第7 節和〈路加福音〉第11 章第9 節。我不是教徒,引用這句話是因為當初在美國唸書時,有一次向業師Robert K. Merton 教授請教一事,他拿起書一查就查到,然後就用英文說了這句Seek and ye shall find。我當時表示不懂,他就拿出書架上的《聖經》告訴我出處。這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時代的美好回憶之一。謹記在此,銘感恩師教誨。當然,從「尋找」到「尋見」的過程短長因人而異;有人誤入歧途「誤尋」,也宣稱「尋見」。我這本書希望不是後者的見證吧!

5. 請參考孫中興(2009:8-9)。

==

摘自群學11月新書《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