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見《污名》二版1印譯者說明

修訂表下載︰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2FqzzUkDeB6xfCPF7wljIw9AbrmfW8vFDsknbj6E7Rc/edit?hl=en_US

譯序 

p.xxiv 第四行 (新增一段)
另外,也謝謝陳遠、萬毓澤與藍佩嘉老師對譯文的修正建議

p.xxiv 第五行 
費心校訂本書譯文-->費心校訂本書

前言 第一行 
完全社會接受-->社會完全接受



第一章

p.1 第一行 
被標記者-->承載符號者
狀態-->地位

p.1 第一、二、三、五、六行 
標記-->符號

p.3 最後一行 
受雇者-->受僱者

p.5 第二段第四行 
激進份子-->基進份子

p.7 第一行 
聾子-->聽障

p.7 第二段第三行 
禁欲-->禁慾

p.7 倒數兩行
此處並未涉及污名的議題,但唯有在雙方互有某種預期的情境中,既定類別的成員才應該不只支持某個特定規範,還要加以實踐。-->此處並未涉及污名的議題。唯有當各方都預期某個既定類別的成員,應該不只支持某個特定規範,還要加以實踐時,才會出現污名的問題。

p.8 第一段第三行 
但看起來不像受到強制或因此感到悔恨。-->但看起來好像並不在意,或因此感到悔恨。

p.10 第一行 
像-->象

p.13 第一段第四行 
到處廝殺-->奔跑

p.14 第二段第一行 
長時間隔離正常人與受污名者彼此接觸-->正常人與受污名者的接觸被長久隔離

p.14 最後一行 
偶遇-->偶遇(encounter)

p.17 第二段第二行 
別人不會對他的行為舉止起疑-->別人不會做到這種地步

p.18 第五行 
香煙-->香菸

p.20 倒數第三行、倒數第二行 
抽煙-->抽菸

p.21 倒數第二行 
因此顯現出一種尋常的面對面互動也會導致失控的主要方式-->因此經常連尋常的面對面互動也會導致失控

p.22 第三行 
同理性關心-->同情性關心

p.22 第二段第一行 
假設受污名者與我們正常人都進入混類的社會情境中-->既然受污名者與我們正常人都會將一些預期帶入混類的社會情境中

p.24 第一行、第二段第一行 
同理-->同情

p.25 第二段第一行 
讓自己安於二分之一的世界-->讓自己接受另一種惡名

p.25 第二段引文最後一行 
跟這些下等人在一起-->不該跟這些下等人在一起

p.26 第二段第三行 
例如有語言缺陷者,他們的特性似乎不鼓勵組成任何團體。-->包括有語言缺陷者,即使他們的特性似乎不鼓勵組成任何團體。

p.27 第五行 
共同主張-->互相主張

p.28 第二段第五行
穩定與受支持的共同互動模式-->穩定與共同支持的互動模式

p.31 引文倒數第四行 
曾經有一個月我參加-->我每個月還要參加一次

p.31 最後一行 
緞帶-->小禮物

p.33 第二段第二行 
該類別的佼佼者-->該類別中的首例

p.33 第二段第三行 
注意這項消息-->談論這項消息

p.33 第二段第五行 
惡名-->貶抑

p.33 倒數第二行 
同理-->同情

p.34 第二段第二行 
同理-->同情

p.35 最後一段第一行
受污名者服務或從事社會工作-->受污名者服務,或代表社會採取行動

p.35 倒數第二行 
雇用-->僱用

p.37 最後一行 
他會把我拋棄-->他會拿我的過去來指責我

p.39 第一行 
提供方法讓受污名者得以區辨各種可供選擇的道德生涯-->提供方法讓我們得以區辨受污名者所面臨的各種道德生涯

p.40 第一行 
而他與未來必須面對的一般群眾對他的看法之間也就落差越大-->而他未來也就必須更驟然地面對一般群眾對他的看法

p.40 第一段第五行 
只是越來越可能會在偶然間揭開真相-->只是偶然間揭開真相的可能性增加了

p.41 第二段第三行 
自我辨識-->自我認識

p.42 引文第三行 
出不了門-->出不去
演講與親職訓練-->演講與父母給我的訓練

p.42 引文第五行 
我對自己比對任何人更陌生-->我對自己比對任何人對我更陌生

p.42 引文倒數第二行
這感覺好不真實,它讓我迷惑,而我卻不得不這樣過-->它感覺好不真實,讓我迷惑,而我卻不得不老是想著它

p.42 第二段第三行 
真實而有效的方式-->真實而合理的方式

p.48 第一段倒數第二行
害怕-->擔心

p.48 最後一行 
整理-->看清

p.49 第二段第二行
描寫某團體的文學讀物本身可能提供重新組織感受與主張的經驗-->描寫某團體的文學讀物本身,可能讓讀者感覺像、並且也被斷言為一種重新組織的經驗

 


第二章

p.55 第六行 
暫時性的符號-->暫時性符號

p.56 倒數第三行 
記號-->標記

p.58 第二段第二行 
做為-->作為

p.60 第二段第三行 
初期影響與主要影響-->初始影響與主要影響(initial and prime effect)

p.62 倒數第三行
「突破」-->「突破」(breaking through)

p.63 引文第三行 
昔日-->一貫

p.64 第一段與第二段中間(漏了一段)
確實還有些情況是︰當有些人不被要求得分擔某人的污名,或無需花大量時間努力表現得體與關切,就可能會只因這樣,而比那些必須終日與受污名者相處的人還更容易接受他們。

p.68 倒數第三行 
受雇者-->受僱者

p.69 倒數第一行 
族裔-->族群身分

p.71 第二行 
身分證與駕照-->登記證(registration cards)與駕照

p.71 引文第一行 
衛生署考慮為每個人製作醫療身分證-->衛生署(Ministry of Health)考慮為每個人製作醫療身分卡(medical identity cards)

p.72 第二段第二行 
身分證-->身分證件
 
p.73 第一段第三行 
想要低調但反而會被認出-->想要低調否則就會被認出
 
p.73 第二段第一行 
口語表達中特殊的發音所占的位置-->口語表達所占的特殊位置
 
p.73 第二段第三行 
口語發音為證明-->口語證明
 
p.74 倒數第四行 
雇用-->僱用
 
p.77 第一段第二行 
公然-->全然

p.79 第二段第二行 
對他來說最大的隨遇性-->對他來說最重大的偶發事件
 
p.79 倒數第六行 
因此也會改變訊息控制的隨遇性-->因此訊息控制的種種偶發事件也會隨之改變
 
p.82 第三段第一行 
醜名或惡名-->惡名(ill-fame)或不名譽(infamy)
 
p.82 第三段第二行 
醜名-->惡名
 
p.82 倒數第二行 
受雇-->受僱
 
p.83 第三段第一行 
惡名昭彰-->名譽不佳
 
p.83 第三段第三行 
對不名譽者-->以惡名為基礎
 
p.83 最後一行 
受雇-->受僱
 
p.84 第一行 
醜名-->惡名
 
p.85 第二行 
惡名昭彰-->不名譽
 
p.89 第二段第一行 
當做-->當作
 
p.89 第二段第六行 
貶抑-->破壞
企圖-->嘗試
 
p.90 第二行 
原型-->原型(classic)
 
p.91 第一行 
他就住在附近-->他的活動範圍就在附近
 
p.95 第二段第五行 
在那裡他與他同類別的人在一起,如果他們發現他有異樣,會小心地對待他,有時甚至令他們自己痛苦不堪-->在那裡與他同類別的人一旦被辨識出來,會被小心地對待,有時甚至令他痛苦不堪

p.97 最後一段第四行 
(對於被許多人認得、但沒有個人化認識的名人與不名譽者來說,這些場所能為他們杜絕特殊的偶然事件。)他可以期待在那裡維持匿名,沒有人會覺得他有重要性。-->他可以期待在那裡維持匿名,沒有人會覺得他有重要性(除了被許多人認得、但沒有個人化認識的名人與惡名者之外,他們仍可能遇上種種偶發事件)。

p.99 引文第一行 
以致於-->以至於

p.100 第一行 
知識庫-->集體知識(lore)

p.100 最後一段第二行 
隨遇性-->偶發事件
 
p.101 第五行 
隨遇性-->偶發事件
 
p.104 第一段第二行 
隨遇-->偶發
 
p.104 第一段第四行 
他們所依據的就是他的形像-->所有一切別人視之為背景的,都是他的主題
 
p.104 引文最後一行 
無須-->無需
 
p.107 最後一段倒數第二行 
脹氣-->放屁
 
p.109 第二行 
隨遇性-->偶發事件
 
p.111 第一段第三行 
小黑袋-->小黑包
 
p.111 第二段第四行 
隨遇性-->偶發事件

p.114 第四行 
雇用-->僱用
 
p.114 引文第二段第二行 
遠超過常識-->相當合乎情理
 
p.115 第四行 
漏失-->漏聽
 
p.115 倒數第二段第三行 
顯然汙名管理的概念只關係到受污名的個人,對陌生人來說不適用-->顯然汙名管理的概念不只關係到受污名的個人與陌生人
 
p.116 倒數第四行 
那個人會獲得授權,可決定-->那個人會有權決定
 
p.117 第一行 
遭貶抑者-->明貶者
 
p.118 倒數第四行 
傳記-->身世
 
p.118 最後一段第一行 
那會讓個人選擇放棄所有其他的可能-->可以讓個人不再需要其他選擇
 
p.119 倒數第四行 
激進-->好戰
 
p.122 第二段最後一行 
對所有在明眼人的世界中屬於『正常』的動作,都要表現得從容、優雅與老練-->對所有動作都要表現得從容、優雅與老練,好讓明眼人看起來覺得正常
 
p.123 最後一段第二行 
維持音量的適當性-->維持禮節
 
p.123 引文第一行 
晚餐-->晚餐時的放鬆時刻(dinner lulls),以及
 
p.124 第二行 
不然就是-->以免

 

第三章 

p.125 倒數第三行 
自我認同-->自我認同(ego identity)
 
p.126 小標題 
矛盾-->曖昧
 
p.126 第三段第二行 
矛盾-->曖昧
 
p.127 第一行 
伙伴-->夥伴
 
p.127 倒數第三行 
可想見的是,愈跟正常人同盟-->我們通常假定,愈跟正常人聯盟
即使在有些脈絡中,對立面看起來更接近真實-->然而在有些脈絡中,相反的狀況似乎更接近真實
 
p.127 倒數第一行 
同盟-->聯盟
 
p.128 第一行 
矛盾-->曖昧
 
p.128 第五行 
「規範化」(normify)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行為「看  似正常」
 
p.128 第二段第一行 
矛盾-->曖昧
表達在書寫、話語、行動,以及其他團體代表的呈現素材中-->表達在團體代表的書寫、話語、行動,以及其他呈現素材中
 
p.128 倒數第二行 
矛盾-->曖昧
 
p.129 第二段第一行 
標準議題。-->標準議題。前面已提到一種揭露與隱瞞的合宜模式
 
p.131 最後一行 
真實性-->正港性
 
p.131 譯注一最後一行 
做為-->作為
 
p.132 第一段第四行 
無須注意-->無需注意
 
p.132 第一段第五行 
隨遇性-->偶發事件
這種隨遇性-->這些偶發事件
 
p.132 倒數第三行 
呈現出-->進行了
版本-->呈現
 
p.134 第二行 
猶太人-->猶太移民
激進--> 好戰
 
p.134 第五行 
一場秀-->表面工夫
 
p.136 第四行 
苦惱完全跟本身不相干-->苦惱本身不值一顧
 
p.137 第一行 
進行同理心的再教育,讓他們細細地、暗中地與周到地瞭解-->進行同情心的再教育,仔細地、暗中地與體貼地讓對方瞭解
 
p.137 第一段最後一行 
普通人-->一般人
看待自己-->看待他
 
p.137 引文第一行、第二行 
煙-->菸
 
p.138 倒數第二行 
引發對傷害的討論-->提起關於傷害的話題
 
p.140 第一段最後一行 
還是站立著-->還能站著
 
p.141 第二段第二行 
允許自己受騙-->允許自欺
 
p.141 引文第一段第二行 
舉起來放上-->抬上
 
p.141 倒數第五行 
更別說要講得夠好笑-->即使再好笑的笑話也一樣
 
p.141 倒數第三行 
舞蹈-->跳舞
 
p.143 第三段第一行 
吩咐要有-->認為擁有
 
p.143 最後一行 
當你說沒有時他們會覺得-->如果你說沒有,他們會覺得
 
p.144 第二段第二行 
無痛苦-->心安理得
 
p.145 第一段倒數第二行 
虛以尾蛇-->虛與委蛇
 
p.145 第一段最後一行 
要求這種信用的話-->要求兌現這套承諾
 
p.147 第二段第五行、第六行 
真實-->正港

 


第四章 

p.150 第一行 
隨遇性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並且如果不參照團體歷史、政治發展與現行政策,光憑本身無法充分讓人理解。-->偶發事件只是問題的一部分,必須參照團體歷史、政治發展與現行政策,才能充分讓人理解。
 
p.150 第二段第七行 
同理-->同情
 
p.152 第三段第三行 
如果不是-->就算只是
 
p.152 第三段第四行 變異性-->不同的樣態
 
p.152 倒數第二行 
支持常規但被自身與他人認為-->他們支持常規但自認為、也被他人認為
 
p.152 倒數第一行 
相關類別,也無需用個人的方式付諸實踐-->相關類別並親身實踐
 
p.153 第二段第三行 
提供研究者對印象整飭技藝的特殊運用-->讓有志者能夠特定地使用印象整飭的技藝
 
p.153 小標題 
正常的偏差者-->偏離常規者
 
p.155 引文最後一行 
雇用-->僱用
 
p.155 第二段第一行 
正常的偏差者-->偏離常規者
 
p.156 第二行 
隨遇性-->偶發事件
 
p.156 最後一行 
兩種-->雙重
 
p.157 第一行 
演出兩種角色-->進行雙重表演
 
p.157 第二行 
包括-->掌握了
 
p.157 第四行(;之後新增一整句)
每個人都可能覺得他不為另一方充分接受;
 
p.157 第二段第一行 
雙頭角色-->雙頭角色(two-headed role)
 
p.158 第六行 
使用污名詞彙,去稱呼在「混類」社會中經常被封印的禁忌-->使用污名詞彙去稱呼對方,而這在「混類」社會中經常是封印的禁忌
 
p.158 第二段第二行 
為了可以做到這樣得在言行舉止上部分地篩選過-->這樣的能力也部分是他得以出任代表的原因
 
p.159 第二段第三行 
比它不牢靠得多-->比它遠不牢靠

 


第五章 

p.166 倒數第三行 
做為-->作為
 
p.167 第二行 
矛盾-->曖昧
 
p.169 第二段第一行 
激進分子-->基進分子
 
p.170 倒數第三行 
周邊-->鄰近
 
p.171 第二段第四行 
限制性-->約束力

 


注釋
 
p.175 注釋10最後一行 
共渡-->共度
 
p.176 注釋16 
Henrick-->Henrich
 
p.177 注釋34第二行 
13-28-->頁13-28
 
p.177 注釋38第二行 
Handicaping--> Handicapping

p.179 注釋57第一行 
Tansactions--> Transactions
 
p.180 注釋65第一行 
Intellectual,--> Intellectual
 
p.183 注釋10第三行 
Hell--> Hell
 
p.193 注釋2第二行 
同理某人的情境,他的境況值得我們同情-->對某個境況值得同情者的處境感同身受
 
p.194 注釋16第一行、第二行 
真實性-->正港性
 
p.196 注釋20第一行 
我們會很清楚看見個人發現自己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會面對不同的要求,宣稱他的許多團體中哪一個才是他真正的歸屬。其他面向則比較不明顯。-->下面這點是很清楚的︰關於個人所屬的眾多團體中哪一個才是他真正的歸屬,他會發現當自己處於不同的社會情境時,就會面臨不同的要求。但其他方面就沒有這麼顯而易見了。
 
p.196 注釋21第一行 
激進回應-->好戰回應,
 
p.201 注釋7第二行 
特殊的同理團體-->分享特定理解的團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