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編號:RM04
 書        名: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
 出版日期:2012.12.03
 作        者:Marie L. Campbell, Frances Gregor
 譯        者: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
                      梁莉芳譯;王增勇校訂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272頁
 定        價:300元
  I  S  B  N:978-986-6525-64-3

 

專業推薦

社會世界的現狀常令人不滿,熱情的改革者總是希望制度的配置更加公平,減輕弱勢者的壓迫。魂牽夢縈的困境,激發了研究的熱情。「建制民族誌」作為研究的取徑,最能夠穿透個人小我的困境,連結組織制度,掌握到複雜牽連網絡中多元壓迫的樞紐。「建制民族誌」是進行社會世界小革命的利器。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此書可以讓我們的研究功力更具火候,帶著建制民族誌的視野,讓研究者更能深度理解社會關係與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會開始瞭解到自己的經驗可以使我們成為認識主體,讓我們能夠研究「真正發生的事實」。這就是知識帶來的力量,在此誠摯推薦。
——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顛覆建制的民族誌︰實踐為了常民的社會學


埋首於理論與資料中而焦頭爛額的你,是否還記得,做研究的初衷與意義是什麼?在工作現場面臨各種矛盾、焦慮與罪惡感的實務工作者,是否覺得現有知識無法解決你的問題?

「為了人們而書寫」的建制民族誌,結合知識與行動,以真實生活經驗作為提問起點,站在受壓迫者的立足點,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困惑、焦慮與痛苦。透過繪製權力地圖、揭露左右人們行動的建制力量,幫助人們理解並抵抗各種形式的壓迫,給你顛覆建制的武器,也讓你找回做研究的熱情與意義!

建制民族誌的理論與操作並不容易,本書的兩位作者運用豐富的教學與實務經驗,配合橫跨不同領域的實例,從研究者的定位、理論概念、問題意識的來源、資料蒐集、分析寫作以至實作,一步步帶領讀者理解如何進行研究,對建制民族誌的初學者來說是很好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Marie L. Campbell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名譽教授。亦為資深護理工作者,受Dorothy Smith啟發,將建制民族誌運用於護理、健康服務與社工等人群服務工作的分析上,出版多篇建制民族誌相關的論文與專書。近年來則運用建制民族誌探究國際援助計畫與婦女賦權議題。Campbell具有護理人員的實作特質,能夠把複雜的理論化為淺顯易懂的實務操作語言,讓想要學習建制民族誌的人,都能跨越理論語言的障礙,進入Smith豐富的思想世界。

Frances Gregor
加拿大Dalhousie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從事護理工作十餘年,在意識到自己作為母親、護理師、志工以及女人所付出的勞動不被認可時,重新回到學校進修,因而與建制民族誌相遇。Smith的作品以及建制民族誌,讓她理解女人的勞動是如何被隱形,她也帶著建制民族誌的視野回頭研究護理工作與護理教育。Gregor相信建制民族誌對護理學生、實務工作者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個信念促使她去尋找學生能夠理解的教學方式,試圖讓實務工作者瞭解建制民族誌的重要性,也因此促成這本書的誕生。

 

【譯者簡介】

王增勇
多倫多大學社工博士,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相信當教授是擁有一份安全的工作,所以應該要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在實踐中生產知識,所以領域隨著生命的機緣而拓展。鼓勵學生活出自己並勇於作自己。

唐文慧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系合聘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性別社會學與社會政策。

陳伯偉
英國伯明罕大學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博士,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專長為男性研究與性別研究、文化社會學與情感社會學。

許甘霖  
任教於東海大學社會系,專長為經濟社會學、醫療社會學、國家理論。目前的研究興趣是生活型態醫療(lifestyle medicine)、衛生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關係,以及訴諸人群健康為合法性基礎的國家型態。譯有《研究的藝術》(合譯)、《行動者的歸來》(合譯),編有《資本主義與當代醫療》(合編)。

徐畢卿
曾任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系主任、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主任、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所長與學務長;最喜歡目前陽春教授的狀態。學術著作發表超過百篇,目前在學習變老的功課,享受於與有思想的新世代論古道今談天說地。

陳志軒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護理組博士候選人,現任國立臺東大學附屬特教學校物理治療師。陰錯陽差走入了社會科學的研究,雖致力於身心障礙的研究,但專長雜而不純……不過很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閒暇之餘喜歡在街坊體現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態及社會脈動,或到海邊推推海浪~~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學術上著迷於性別研究與社會學。喜歡下廚和跟貓玩,還有拿鐵上的奶泡。正在學習當媽媽這件事。

 

【本書特色】

 

淺顯易懂的語言寫作

本書的兩位作者Campbell與Gregor都曾從事護理工作十餘年,擁有豐富的實作經驗,她們的學生多為護理、社工背景的實務工作者,恐懼過於艱深的理論術語,因此她們盡力以最淺顯易懂的語言來教授Smith的豐富思想,使此書成為學習建制民族誌的最佳入門書籍!

 

適合實務工作者閱讀

人群服務相關的實務工作者(社工員、護理人員、NGO組織者、社運參與者),在工作中時常面臨難以解決的困境,例如發現自己的工作不受認可或讚許、提供的服務無法真正符合個案的需求、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偏離原本的助人初衷,因此感到矛盾、焦慮,甚至出現罪惡感,建制民族誌能夠幫助你理解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並提供更有創意的工作方式。

 

貼近日常生活的研究方法

「人們的生活發生在真實的時間、真實的地點和真實的人們身上,建制民族誌工作者探索真實的世界,事件在其中發生,人們也在其中生活、工作、愛、歡笑和哭泣。這樣的探索是一種不同於將人與事件客體化,放到不同的理論類屬中以做出解釋的研究取徑。」

 

豐富的實例剖析

學校與社會對於「好母親」的想像,隱含了什麼樣的不平等關係?

學院的研究倫理審查考慮的不只是被研究者的權益,同時也被其他利益所扭曲?

居家照顧護理師由組織接收到的資訊,和英屬哥倫比亞十歲小女孩的死亡有何關聯?

遠赴西非替甘比亞社區建立精神健康照顧方案,卻發現自己無意間成了殖民主義的推手?

和罹癌的丈夫一同接受安寧照顧方案,「流淚的妻子」Rena為何會與社工發生衝突而滿懷罪惡感?

學校給予身心障礙學生方便措施,提出要求的學生卻被認定擁有「不公正的優勢」?

倡議團體在獲得政府補助後,如何為了滿足種種責信要求,一步步地遠離助人初衷、喪失衝撞的力量?

政府又如何運用「夥伴關係」等說詞,遮掩權力差異與利益關係?

 

【目錄】

推薦序   產生關聯性,發揮影響力
導讀        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的批判學術路徑

導論
我們還要另一個「研究方法」的文本嗎?
作者簡介
這本書與讀者的關係
這本書的組織架構
誌謝

第一章    找到研究的起點
知識實踐、識讀形式
定位的知者:女性主義的察覺
挑戰權威的知識探究方式
學習看見健康照護環境中的「社會組織」
在文本中介的世界中體現知識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理論
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
文本與支配關係
啟動作為支配關係的文本
客觀化的知識與支配
經驗、論述與社會關係

第三章    著手建制民族誌
找出研究的問題意識
一個研究計畫的概念架構
撰寫方法論的說明

第四章    建制民族誌的資料蒐集
闡明支配關係
將自身定位為研究者:研究關係
再論資料蒐集和與報導人的人際關係
資料蒐集:如何「看」與「聽」
建制民族誌的田野方法
關於觀察
關於訪談
作為資料的文本

第五章    建制民族誌的資料分析
從資料到資料分析:應遵循什麼路徑?
不同的民族誌,不同的分析策略
理解論述性地組織的場域
建制民族誌的分析撰寫
詮釋和分析

第六章    實踐建制民族誌
經過碩士班研究準備的建制民族誌工作者的研究
Sonya Jakubec與她在西非的精神健康照顧研究
Rena Miller和她「圈內人」的安寧照顧研究
Karen Jung和她的大學身心障礙政策研究
實踐為常民的社會學
Roxana Ng對於移民女性就業安置機構的研究
一個協作研究︰Inter-Seed計畫
Gary Kinsman於政治倡議運動內部的寫作
顛覆建制化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精彩試讀】

導論

我們還要另一個「研究方法」的文本嗎?

我們決定叫這本有關建制民族誌的書為「入門」。它的目的是要為想用這種方法進行研究的讀者提供基本概念與指引。我們不只是要從基本開始,我們還希望讓這些相對複雜的概念更容易親近。坊間已經有許多關於建制民族誌如何研究日常生活的優秀理論文獻,但我們自己的學生,主要來自於人群服務專業的研究生,則需要另一種資源來學習如何進行建制民族誌。她們需要一種可以在課堂使用的文本,一種可以帶出教室進行她們自己研究的指引。
    
書架上和圖書館中有關研究方法的教科書有很多種。在思考與書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閱讀了許多本。我們開始對此產生興趣︰比較不同作者向學生解釋研究方法的嘗試。有些文本,像這本,宣稱要讓這個主題更易懂。有些的確容易讀,但有時這種淺易的描述到頭來反而造成其他問題。書寫研究方法是種挑戰,因為,為了要描述與比較不同理論傳統的研究方法,作者必須對它們都很瞭解。學生當然會很高興有一本書可以告訴她們所有關於研究方法她們需要知道的事,但我們開始理解到這是一種假象,幾乎所有研究方法的書無一例外。我們相信從自己個人的觀點去書寫研究方法,才更實用、也更適當。很多我們閱讀到的一般研究方法的書想要寫太多,導致混淆。有時,當一本新書到手,你發現書寫清晰、章節段落標題合乎邏輯、例子精準、且練習有趣又有幫助,但卻有一項缺失︰這樣的文本讓讀者對此主題有錯誤的理解。如果讀者真的想要學習符合學術規格的研究實踐,嘗試在簡短的篇幅中解釋所有質性研究方法或民族誌的書,很可能會誤導讀者,至少從我們的立場看來是這樣。
    
研究建立在學術的基礎上,而這些基礎本身就是複雜且持續變化的,並在不同學門、傳統與思潮之間交互激盪。只要我們對於生活世界的本質與理解角度沒有完全的共識,研究就會一直如此多變。所以,只有一個擅長於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從她自己對知識的觀點來撰寫研究才合理。除了使用可懂的語言以及一本好書該有的其他特質之外,我們認為要寫一本適切且客觀比較的研究方法書籍是不可能的任務。每種研究方法的基本預設可能相當不同,破壞了比較的基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這樣很合理,相信當作者愈忠於自己的專業,他的書會寫得愈好。這帶我們回到圖繪社會關係的入門。
    
這是本關於一種方法取徑的書。它將說明為何有人會想要進行這類研究。為了清楚交代,我們有時會比較其他研究方法如何談論其研究、想法與操作。但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客觀地比較各種研究方法,相反地,這是一種試圖說明建制民族誌的策略。我們會對照其他專家關於他們研究取徑的討論,來呈現如何理解建制民族誌。熟讀Dorothy Smith著作的讀者會知道這本小冊子無法完全涵蓋她思想的豐富性。這本書從Smith優雅且博大的著作中篩選、精挑、並詮釋她的思想。我們希望建制民族誌的新手在閱讀完這本小書後,會發現她們想要進一步盡可能去閱讀Smith以及她門生的著作。許多著作在這本書都有引述。

作者簡介
    
Marie L. Campbell是第一作者,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教授,在人類與社會發展學院的一個跨領域「健康與社會服務政策與實務」研究所任教多年。她是護理專業背景,跟隨Smith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以及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安大略省教育學院(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研讀社會學。她的研究運用建制民族誌探討人群服務工作的社會組織。從她探討醫院護理管理資訊系統運用的博士論文開始,她陸續運用建制民族誌分析安大略省兒童保護機構、安大略省護理學院教育方案、以及英屬哥倫比亞省的一所復健醫院。在1996到1999年之間,她在維多利亞省與一群身心障礙者合作進行一項健康照顧經驗的行動研究。她主要在人群服務專業的研究所教學,先後在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的社工學院、維多利亞大學的護理、社工與兒少照護工作者跨領域的研究所授課。她授課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學生認識專業知識的社會組織,並進一步對專業實踐進行批判分析(建制民族誌的研究取徑使其成為可能)。她指導的許多論文使用建制民族誌。基於她多年的教學、論文指導,以及學生的研究成果,這本關於實例、應用與評論的書得以誕生。
    
Frances Gregor是第二作者,加拿大Dalhousie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雖然她同時教授大學部與研究所的護理學生,但她的情況不同於第一作者。她正開始在她的教學中整合知識的社會組織與建制民族誌。Gregor於1986年開始她的博士研究,那時她已經擔任註冊護理師20年,並擔任大學護理教師15年之久。當時她的研究興趣座落於護理專業論述的正中央,她使用傳統研究方法探討護理人員所稱的「病人教育」(Gregor 1980, 1984)。同時她還扶養三個小孩,並積極參與一項全國志願性健康組織的政策制訂委員會。1980年代初期女性主義運動意識的萌芽,以及意識到作為母親、護理師、志工以及女人所付出的勞動都被視為無形,在在刺激她回到學校唸書。她發現Smith的書以及建制民族誌,帶領她去理解這些女人的勞動是如何被隱形。她的博士論文再次回去研究護理師的工作,但帶著建制民族誌的視野(Gregor 1994)。她目前正在分析當代結核病護理教育的社會關係。她自己的研究興趣在於讓專業的人群服務工作者瞭解建制民族誌的重要性。Gregor不是Smith的學生,也不是社會學者,她體認到理解建制民族誌理論與方法的過程充滿了掙扎。但她仍相信建制民族誌對護理學生將有很大的幫助。正是這個信念促使她去尋找把建制民族誌轉化成適合她的學生理解的表達方式,也因此促成這本書的誕生。她對這本書的貢獻之一,在於她對本書給予初學者之建議的批判性評價,此評價是根據她對於方法的發展運用而來。
    
藉由介紹我們自己,我們希望幫助讀者瞭解我們對於這本書的不同貢獻是如何產生的。你會發現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自己。有時,指明部分文本是由其中一位作者所撰寫有些奇怪,也可能並不重要。似乎有必要這麼做時,選擇適合的方式通常很困難。而有時,就像現在,用「我們」似乎又很適合。在文本中,尤其當我們引用研究或著作時,我們會用比較正式的口吻,像「Campbell(1999)說……」,那時我們會繼續沿用那種正式的口吻完成那段研究的討論。有時,當談到我們各自貢獻的故事,我們會以非正式的「Fran」或「Marie」出現。我們的自傳讓各位知道我們個別的經歷,以及這本書為何有它特別的形式。

這本書與讀者的關係

這本書延伸自作者在大學教導一群特定學生的教學經驗。大學教育已讓這些學生準備好以專業人員的身分在人群服務專業中工作,並期望研究所教育可以提供特定的教育與學習。她們通常在職涯中途回到學校,並帶著獨特的人格、累積的實務知識、以及經由實際服務人們所產生的動機。她們處在一個對福利國家的公共承諾一再改變的社會。她們是一個專業的成員,在此專業中,她們對於與案主相關的事務非常熟練。她們在工作中會涉入一些人類經驗的範圍,專業人員被放到那個位置去面對那些經驗─我們可以想像她們幫忙去處理疾病與死亡,介入人際間的暴力、貧窮、以及剝削等處境。作為第一線工作者,她們分享個案的愉悅、憤怒、希望、恐懼、痛苦與絕望等時刻。她們會參與構思、計畫與組織改善生命情境的種種努力。對很多學生來說,她們工作的專業化性格很可能將形塑她們、她們自己認知的方式(ways of knowing),以及她們認為重要的事。有些人會融入高度官僚化的工作場域,在那裡她們需要認同並學習適應特定的組織文化與規則才能成功。除了工作場域的一般壓力以及要面對的麻煩以外,她們也很有可能發現並擔憂她們所做的重要事情被社會貶抑,且常常沒被給予足夠資源去完成。
    
所有這些元素加起來形塑出這些回到學校的學生,也決定了這些學生要成為怎樣的學習者。她們可能有高度學習動機,想要學習如何改善她們的實務,並改變社會。作為研究生,她們通常並不天真,也不特別叛逆或順從。她們的課程選擇通常聚焦且務實。她們常常需要在兼職工作與家庭責任的縫隙中,平衡她們的學業。女性在這些人群服務領域中佔多數,很多是單親,但大學通常很少提供此領域的研究所獎學金。因此有效率的運用時間對學生而言是重要的。
    
人群服務的研究所課程必須反映並回應這些急迫需求。要讓學生學習進入狀況,教學的內容與方式必須與她們的生活與興趣明確相關。教學方案必須是機動彈性的,回應這些學生所處的真實生活。Campbell所參與設計的研究所課程,明確地以學生自身的知識與經驗為課程核心。批判與分析的知識傳統與技巧的介紹,都是在學生已經知道的事情,以及她們可以如何使用新知識的脈絡中進行。教育的目的在於以一種能夠闡明學生所關心之事的方式,把理論帶進課堂。這與教授一個由論述決定主題與研究界限,並識別其重要貢獻的學術主題是截然不同的。在Campbell的學程中,研究被視為擴展學習者/專業工作者(student/practitioner)知識範圍的工具,同時擴展她們的理解並增加她們實務行動的能力。
    
建制民族誌顯得格外適合這樣的人群服務研究課程。它學習如何理解日常生活中問題的發展策略,對很多人群服務工作者具有吸引力。對深知現狀之不足而試圖改變現況的學生而言,建制民族誌可能是個有用的選擇。但同時,對這些碩士班學生而言,建制民族誌高度抽象的理論基礎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對我們而言,試著建構一套足以讓學生進行建制民族誌研究的知識體系看起來很有用。我們捫心自問如何盡可能有效率地教授建制民族誌,於是我們兩人開始嘗試並測驗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授課內容,這本書就是我們努力的成果。
    
雖然我們授課的對象主要是人群服務工作的學生,但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吸引更多非此領域的教師與學生。我們知道自己學生特定的學習需求與特性,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到建制民族誌的適當性。對於人群服務工作的學生來說,她們的專業目的與分析過程和結果的倡議導向(activist-orientation)是相互吻合的。人群服務工作者可以受惠於學習更特定的內容,關於她們領域中的計畫活動是如何被拼湊在一起,並帶來無論為何的結果。她們可能也會得益於學習研究場域的參與者是如何形成(並使其「成真」)那些看似存在於文字、想法、指南、與政策─即虛擬形式─中的事物。如果一個學生研究她很熟悉的場域,這種對現場實務特徵的洞見也可能讓她在過去少存有希望的場域中,產生使事情變得更好的自信與希望。或者這種分析可以完全重新引導學習者/專業工作者對問題的思考,並建議創造改變的另類工作方法。我們認為這樣的研究目的可以與很多社會科學的學生以及社區倡議者相互呼應。我們期望我們引自人群服務工作的例子,可以在閱讀中輕易地轉換成感興趣的讀者熟悉的情境。

這本書的組織架構
    
第一章處理建制民族誌者如何形成研究問題。這章要傳達的訊息是︰學習建制民族誌是要研究者進入一種特別的觀看角度。建制民族誌工作者與眾不同的不只是她如何觀看這個世界,更在於她所要尋求的事物。認識(knowing) 涉及一種研究者與已知的知識之間的關係。她提問並探究:「這是如何這樣發生的?這些關係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建制民族誌工作者不能抽離她們的身體與歷史而「全面地」知道這些事。她們會探索日常世界。第一章將提出建制民族誌初學者可以如何建立一種屬於建制民族誌的「感知」(a feel)。Campbell與Gregor將從她們的教學經驗中提供例子說明建制民族誌的起點。
    
建制民族誌是一個將Smith的知識的社會組織(social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轉化為一種研究實踐的方法學。第二章將介紹、解釋並示範一些對於認識日常世界的理論方式來說很重要的理論術語。因此,我們將從社會關係與社會組織開始,進入到文本媒介的社會組織、論述組織與客體化認識,以及它們在支配操作(ruling practices)中的運用。我們從課堂上運用的故事,與其他建制民族誌工作者的書寫中擷取片段來舉例說明。
    
第三章將詳盡地說明建制民族誌的研究過程。我們假設讀者將這本書視為運用建制民族誌的準備起點。我們對於如何進行建制民族誌的討論將從研究計畫書階段開始。我們將介紹「問題意識」(problematic)這個詞以及它在建制民族誌的運用。我們採用Smith(1987)的建議,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真實經驗到的困惑作為研究焦點。一個研究從研究者自身生活經驗的問題化開始,作為進一步探究的主題。之後,我們將討論文獻回顧的問題,作為研究計畫書的下一步。文獻回顧是研究書寫的標準步驟,雖然可能顯得瑣碎,但仍不至於麻煩。在建制民族誌裡,沒有所謂的真相。這種基於知識社會組織的理論基礎讓建制民族誌與所有學術工作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第三章將解釋建制民族誌工作者將如何閱讀文獻,不必然是獲取訊息,而是分析知識分子的作品如何幫助形成有興趣的主題。建制民族誌工作者不會像許多學者一樣,向文獻的權威妥協。最後,第三章將討論我們該如何在研究計畫書以及研究報告或論文中,描述建制民族誌研究法。
    
第四章是有關資料、資料的取得管道,以及資料的蒐集。管道的議題主要涉及確保以符合研究倫理的方式對待研究對象的固定流程。第四章將討論為了顯示其研究符合研究倫理而採取的標準化作法,如何可能對建制民族誌工作者造成特別的問題。針對資料蒐集,我們指出不同類型的民族誌研究都使用類似的資料蒐集方法。我們將回顧建制民族誌如何運用訪談、參與觀察以及檔案。由於分析取徑是要闡明真實發生的事情,因此好的、謹慎的、與詳細的每日生活描述是必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如同民族誌工作者一般進入分析的方式。我們需要兩種層次的資料管道,除了一般描述經驗的民族誌,研究者還需要回頭去理解這些經驗為何如此發生。因此,必須蒐集第二層次的資料(second-level data),以理解事件發生場域的社會關係。
    
第五章解釋與討論建制民族誌分析的理論與操作議題。分析不只是對場域或主題生產出透徹、正確與生動的圖像。建制民族誌不是從資料發展理論,也不是將民族誌描述分解為一般性概念、類屬或主題。第五章用比較策略去說明建制民族誌的分析目的,使其能夠被理解,並提供例子來說明闡述經驗資料的用途。第五章將解釋從主體的經驗開始探究,以及圖繪此經驗的社會組織條件。另外,我們將提供一些書寫分析的策略。研究者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依循此取徑的指示來理解資料而已,還要使分析具有說服力。它必須解釋真實發生的經驗,分析故事必須對爭論之事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
    
我們將在第六章總結一些建制民族誌的範例性文章,讓讀者知道用這個方法可以完成什麼。這本書的前提為建制民族誌是一種理解社會世界的途徑,對於那些有興趣促進自己生活世界的民主,並捍衛她們認為值得為此奮鬥之價值的人們來說,這個途徑很有用處。我們通常會對該如何做最好感到困惑。我們閱讀、看電視、擔心並跟朋友及同事討論我們的生活與公私事件;我們有些人則做研究。建制民族誌是一種以我們作為真實座落在特定時空之人為起點的分析取徑。它提供一種理論化方式去批判性反省我們從世界中的具體空間所知道的事情。在這章裡,我們將展現一些建制民族誌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她們批判且分析地檢驗從她們自己或別人生活中浮現的困惑。我們可能會想致力於讓別人或我們自己感到痛苦的私人問題,或者我們會朝向處理比較大的群體所經驗到的不公平待遇。不論是哪種情況,建制民族誌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回應各種 形式的壓迫。我們在第六章所提供的例子處理了各式各樣的主題:國際發展經驗、安寧照顧、大學身心障礙政策、移民女性的就業安置機構、建制民族誌作為一種參與或協作式的嘗試,以及分析社會運動的歷程。我們希望這些例子可以啟發你探究自己的困惑並學習如何讓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更好。

誌謝
    
首位也是最重要的人是Smith,她多年來對婦女運動與學術的投入促成這項研究方法的誕生,供我們依自己的目的使用並在這裡分享。她的學術工作是一種服務常民且為常民所用的社會學,這種社會學讓一般被排除於權力之外的人們,有可能理解她們自己與其他人日常生活中表面上無法理解的組織。當她的前四本書出版時,Smith是多倫多大學安大略省教育學院的教授;第五本書針對文本實踐的分析,目前正在進行中。她的著作總是指向學院以外的群眾,並超越學術的目的。她曾用「圖繪社會關係」來描述她的工作:「雖然部分的研究工作必然是技術性的,如同製作一幅地圖,但它的成果將會是一般人也能夠接近與使用的,就像一張地圖一般。」(Smith 1999, 95)
    
我們要特別向我們的學生與同仁致意,她們教了我們許多我們逐漸瞭解的事情,不只是關於教學,也關於書寫與運用建制民族誌。教授與指導渴望學習的學生是我們很享受的特權。這強迫我們去重新思考我們能夠流利地脫口而出,但未必對課堂學生或讀者有意義的字詞。如同Smith所言,理解是辯證的,為了我們都曾經參與其中的美好對話,我們對學生與同仁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更多請閱讀《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