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金融狂熱能了嗎?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讀完《金融狂熱簡史》這本小書,腦中立即浮現一九九一年一月的一件往事,那是一九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位財務金融學者,我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他們的學術成就之後寫出兩點感想:一是這個崇高的獎項頒與財務學者,是否會助長投資理財的風氣,以致對工業發展、尤其是對製造業的發展有不良影響,終而對總體經濟造成不利?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財務學者,是否會助長時髦學風,終而墜入海耶克所憂慮的境況(海耶克在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受獎晚宴席上講詞中提出兩點憂慮,一是諾獎將助長時髦學風;二是經濟學者影響層面甚廣,誰都不應有資格獲得「權威」的標籤,否則由於得獎之後所引發的膨脹勢將有害於社會),或更嚴重的甚至於將對人類的福祉造成不利?

弔詭的金融投資理財

當時曾引來財金學者的為文駁斥,但隨後衍生性金融(或是金融創新)愈見蓬勃發展,投機風氣愈來愈興盛,金融風暴三不五時報到,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而二○○八年竟爆發全球「金融海嘯」,突顯出我在一九九年底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

除了財金學者的反響外,當年我的同事李宗哲先生也寫了〈淡水為什麼要加鹽?〉的回應文,質疑堅守自由經濟理念的我,為何會像凱因斯學派學者,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佘羅(Lester Thurow)主張美國要加速產業生產力的成長,第一要務就是要鼓勵資源從事實質投資(real investment),以替代紙券企業家(paper entrepreneur)所熱中的金融投資,而這些投資只追求短期差價利益。

李宗哲的意思是說我也有政府該抑制金融產業發展、主張政府要有產業政策,亦即政府要干預經濟之意。他在文中勉勵我大可不必放棄自由經濟理念,他是這樣寫著:「自由經濟原則和市場機制還是不停地在展現它無與倫比的威力。君不見八年代在美國呼風喚雨的理財金童一一中箭下馬:投機鉅子川普的王國瀕臨瓦解;垃圾債券大王密爾肯與放言『貪婪是好的』的波斯基皆啷噹入獄;購併大王凱斯特也因信用快速膨脹後債台高築。華爾街多少俊彥紛被裁員,而導致美國銀行危機的成千上萬在儲貸銀行任職的理財專家,現在已不知身在何處。」

他又說:「君不見數年前在美國風光一時的證券公司與門限為之穿的大學財務管理系,如今也已風光不再。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管理學教授派斯汀最近說道:『數年前,幾乎所有管理學院的學生,都要爭先恐後擠得頭破血流的擠入財務管理系的窄門,因為他們未來人生的第一志願都是要成為銀行家。如今,他們都寧願進入踏實的企業界,真正的製造些什麼,而不再是大玩買空賣空的遊戲。』」

財務金融依然熱門

李宗哲舉出的理財金童淒涼下場的例子,在這本《金融狂熱簡史》中也都有記載,這些例子固然顯示市場終究會將惡人掃除,但他們帶動的投機熱潮卻使千千萬萬人受害,全球經濟也陷入淒風苦雨。也因為有偌大的外部負效果,具有正義感的凱因斯學派學者乃主張政府要干預金融產業和市場,本書的作者高伯瑞和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各為兩個世代的代表人物。我雖然認同金融衍生性商品有毒,金融產業不宜擴大,卻不認為政府該管制、干預,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市場自會有其最佳的調節。我在意的是政府「帶動」金融產業的發展,或以政策推波助瀾,助長金融狂熱,政府可以做的是:讓金融資訊儘量透明,教導人們具「風險」概念。

正如高伯瑞在書中指出的,人們對金融風暴的記憶時間不超過二十年。當投機泡沫崩盤、瓦解,理財金童受到懲罰,財務金融理財學門或失去風光,但不到二十年另一批金融天才又再出現,有關學門也再度熱門,金融創新又受到禮讚,買空賣空又大行其道,實質製造經濟又被晾在一旁,沒多久再出現瘋狂炒作,再來則是轟然瓦解、崩盤,經濟大災難降臨。其間,一群捍衛金融創新的財經學者固然起到煽風點火的重要角色,但群眾的迷戀投機無疑最為關鍵。

「歷史是一面鏡子。」唐太宗老早就這樣說了,而後人也都琅琅上口,可是為何總是落到「歷史的教訓就是從來沒從歷史得到教訓」的下場?人類真的是不受教嗎?還是對於歷史不夠了解,只是人云亦云,根本就不知歷史是如何?高伯瑞的這本小書或可釋疑。

「歷史」難以成為教訓

本書以史上三大金融投機泡沫案例(一六三年代的荷蘭鬱金香熱、一七二年南海泡沫及一九二九年經濟大恐慌),述說人類的貪婪投機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循環、輪迴,「貪慾」心態讓人失去理性,以為商品(尤其是金融商品)會無限增值,報酬會無限增長,而對自己信心滿滿,以為自己可以及時脫身,在崩盤之前全身而退。在投機熱潮熾熱時敢發出警語、講真話的「有良心者」,往往被咒罵,被媒體抹黑。除了人的貪慾外,「金融」的出現及「金融商品」的不斷創新,更是投機瘋狂炒作、金融狂熱的「工具」,而政府政策和金融專家們的推波助瀾也是幫凶。

高伯瑞在書末對於如何應對金融狂熱,很無奈地說:「除了更清楚掌握投機傾向與過程之外,我們能做的似乎很有限。」他認為唯一的治療方式是「強化自己的懷疑態度」,並謹記兩個原則:一是「在與金錢息息相關的問題上,一定有可能、甚至是非常有可能出現自我吹捧與極端錯誤傾向的行為」;二是「當市場開始瀰漫著興奮的情緒或圍繞著投資的願景時,還有當大家談論有個眼光獨到、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時,敏銳的人就應該切斷消息來源;此時更應該提高警覺。或許,機會確實來了。也許紅海裡真的有寶物,但豐富的歷史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這些不過是幻覺與自欺欺人罷了。」

做個「理性」的人吧!

最後高伯瑞又澆了我們一盆涼水,他說:「下一場大型投機事件何時來臨?會發生在哪一種資產不動產、證券市場、藝術品或古董車?這些問題沒有答案;沒有人知道答案,而能講出答案的人便是無法認清自己的無知。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類似的事件將來一定會再次出現,而且不只一次。人們總是說,傻瓜很快或終將一貧如洗。唉,那些呼應大眾樂觀主義情緒、被自身金融敏銳度迷惑的人,下場也好不到哪去。這種事幾百年來就是這個樣子,長遠的未來也將是如此。」

我希望台灣同胞們都能來看這本小書,而且要認真仔細地讀進心坎裡,如此就能在獲取歷史教訓後,時時告誡自己要「做個理性的人」,不要被高伯瑞看衰!不過,從台灣住民還是熱中股市炒作,年輕人還是喜好財務金融科系,還是熱中快速賺取好幾桶金,政府還在鼓勵金融產業擴大、開放,金融業者還一心一意迷戀中國金融市場來看,好像很難不被高伯瑞說中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