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一:鬱金香熱

 

投機者若是穩定的企業河流中的泡沫,可能不會造成傷害。但如果企業成為投機漩渦中的泡沫,處境將會十分危險。——凱因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沒有人會懷疑佛羅倫斯王國(Florentines)與威尼斯王國(Venetians)時期就有投機事件。關於這個問題的權威、法國經濟史學家布勞岱爾 Fernand Braudel)就曾指出,早在十四世紀,佛羅倫斯、熱那亞(Genoa)與威尼斯就有蓬勃發展的證券市場,而且在此之前貨幣與商品交易就相當活絡,幾乎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買賣的基礎不是物品的「現價」,而是想像出來的「期望價」。

然而從交易量來看,第一個現代化的股票市場出現在十七世紀初的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位處荷蘭堅實開闊的土地上,人民的情緒穩定、性格樸實,但1630年代,這裡卻爆發了史上第一樁大型的投機事件。一直到今天,這還是最受人矚目的事件之一。然而,那並非出現在股票市場或不動產買賣,也不是眾所期待的華麗荷 蘭繪畫; 此次投機事件來自鬱金香球莖,「鬱金香熱」(Tulipomania)一詞已經流傳超過三百五十年。

鬱金香屬於百合科,約有160個品種,是地中海東部各國的野生植物,於十六世紀首度傳到西歐。1562年,一批鬱金香從君士坦丁堡運抵安特衛普(Antwerp),這批貨物對於花朵的知識傳播與鑑賞別具意義。當時,鑑賞的評價非常高,讓擁有或栽種鬱金香的人聲名大噪。

前面已經提到,當社會大眾把想像力投射在某些看來像是商業與金融領域的創新事物時,投機活動馬上就會出現。豔麗繽紛的鬱金香是最早用作投機的對象之一。在這類投機工具中,鬱金香屬於比較少見的一種,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如此完美地詮釋群眾的幻想。

一開始,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擁有與展示這種充滿神秘感的花朵之上。但對於花朵的鑑賞,很快就變成只關心花朵美麗外表與稀有程度所帶來的價格飛漲。舉例來說,1630年代中期之前,在市場上所買的球莖,價格幾乎是一路飆漲,不見上限。

投資狂潮吞噬了整個荷蘭,即使是對市場最遲鈍的人也想趕上這股風潮。鬱金香的價格越來越誇張;到了1636年,一顆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已經飆漲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可用來交換「一輛新的四輪馬車、兩匹灰馬,以及一套完整的馬具」。

投機越演越烈。球莖都還沒有落地,就以穩定的增值和可觀的利潤數度轉手。當然也會有可怕的意外發生,麥凱(Charles Mackay)在《異常大眾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這本討論投機(以及偏離理性)的經典著作中,轉述一則布蘭威利(Blainville)的《遊記》(Travels)裡所載的趣事:一名年 輕水手帶來了黎凡特(Levant)將運來整船貨物的消息,商人因而請他吃一頓精緻的燻青魚早餐。此時,這位參與鬱金香投機的商人發現一株價值三千弗洛林(florins)的「永恆的奧古斯都」(Semper Augustus)鬱金香不見了,很難想像這顆球莖當時的價格等於現在的兩萬五千到五萬美元。當商人找到水手準備開始審問他,水手正心滿意足地把這個他認 為是「洋蔥」的東西和魚一起送到嘴巴裡。

麥凱透過底下生動的描述,勾勒出當時全國沈浸在投機事件中的氣氛:

 

1636年,市場上對於稀有鬱金香品種的需求大量增加,平常的交易市場設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還有鹿特丹、哈連(Harlaem)、萊登Leyden)、阿克馬(Alkmar)、荷恩(Hoorn)及其他城市。首先,在所有賭博性狂熱中,投資者都具有高度信心,而且每個人都會獲益。鬱金香批發商在價格起伏的市場中投機,以買低賣高的方式獲利,許多人一夕致富。一個黃金誘餌懸掛在眾人眼前,大家前仆後繼地湧入鬱金香市場,一個挨著一個,就像蒼蠅圍繞著蜂蜜罐。每個人都幻想著鬱金香熱永不衰退,全世界的富商將會聚集在荷蘭,並接受投資客的開價。歐洲財富將集中於須德海(Zuyder Zee)沿岸,貧窮會遠離氣候宜人的荷蘭地區。貴族、市民、農夫、技師、漁夫、男傭、女僕,甚至是清掃煙囪的工人和年邁的女裁縫,都陷入這波鬱金香熱。所有人都把財產換成現金投資在鬱金香上。房屋與土地以破壞市場行情的低價出售,或者拿到鬱金香市場中進行議價。外國人也受到狂熱的侵襲,金錢從各方傾倒湧入荷蘭。日常生活用品價格逐步上揚:房子、土地、馬和馬車以及各式奢侈品的價格也都跟著上漲,有好幾個月的時間,荷蘭似乎成為財神普路托斯(Plutus)的接待室。

 

鬱金香的交易運作變得如此龐大與複雜,因此必須制訂法規做為商販買賣的依據。因為沒有交易市場,較小的城市通常把小酒館當作「展示中心」,不論鬱金香交 易的多寡,都是透過奢華的宴會來敲定買賣。晚宴通常有二百至三百人參加,插滿綻放鬱金香的大花瓶,整齊地放置在桌子與餐具櫃上,讓賓客在用餐時充滿喜悅。

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景象啊!在荷蘭的歷史上,鬱金香不曾受此禮遇。這類投機事件由不變的定律所支配,每一波價格上揚都說服更多投機者進場,更多人投入也證 明了原本參與者的期待無誤,為進一步的行動與增值鋪路,確保更持久的發財致富。許多人為了購買鬱金香而借錢,小小的球莖撐起大大的借貸。

事情在1637年告一段落,管控的法令重新掌握局勢,聰明的投資者急急忙忙將手頭的鬱金香脫手,沒有人知道原因到底為何;其他人看見有人離場也急著賣出, 脫手的熱潮轉變成恐慌,價格跌勢如懸崖般陡峭。抵押資產的人透過財務槓桿買賣,一夕之間變得一無所有或破產。根據麥凱的說法:「富商幾乎轉為赤貧,許多貴 族則目睹了傾家蕩產而無力可回天。」

事件過後,大家痛苦、責難並積極尋找代罪羔羊,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但大家還是避免提到群眾狂熱這個真正的原因。以天價簽約要買進鬱金香的人全都無法履行 合約,氣急敗壞的賣家試圖強制執行他們的交易契約,而法院將投機視為一場賭博遊戲而不願介入,更不用說那些已經奄奄一息的銀行與儲貸機構,於是國家現身成 為大家最後求助的對象。唉!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將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恢復到崩潰之前的水準,但這顯然不可能,所以這些才剛發財的人只好認賠離場。

厄運不只發生在他們身上,鬱金香價格的崩盤以及所造成的貧窮,對荷蘭接下來幾年的經濟生活產生寒蟬效應,用現代的話來說,荷蘭緊接著將面臨一場大規模的經 濟蕭條。但出現了一個令人比較欣慰的結果:荷蘭持續栽種鬱金香,最終發展出龐大的花卉與球莖市場。凡是在春天看到這片恬靜、令人愉悅、長滿鬱金香土地的 人,必然永遠保留那份感覺:「鬱金香熱」確實預告了自然的真實魅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