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夢醒時分:起身邁向友善科技

林名哲(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秘書長)

我家在大約二十年前擁有第一台個人電腦,是奔騰286的主機,單色映像管螢幕,主記憶體只有12KBytes,硬碟容量是4Mbytes。那台電腦開機時會有巨大的風扇運轉及磁頭移動聲,功能也很有限,但看在還是小學生的我眼中,依然是富有科技感的新潮玩具。就像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中的時光車,笨重、古怪,卻象徵當時人們心中的「先進」與「高科技」。

當時的我肯定無法想像,二十年後會出現可以隨身攜帶,具備高解析度全彩螢幕和觸控界面,而且運算速度和容量都數千倍於286電腦的平板電腦。這二十多年來,消費性電子產品日新月異,進步總是快過我們的想像力。唯一不變的是這些電子產品都是時代的尖端產物,持續象徵那個世代的最先進科技。

而設計以及生產這些電子產品的企業,和它們的產品共享相同的光環。在二十世紀末期,媒體報導的電子業公司,總是光鮮亮麗、營收屢創新高。在當中工作的個個是「科技新貴」,伴隨著團購名車、買豪宅一次付清等八卦新聞,他們成為所有年輕人追逐效法的對象。電子產業被捧上雲端,這次他們不只象徵先進,更代言了夢想。

然而這個集體幻夢很快便清醒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我們發現電子業大規模裁員,甚至發明了「無薪假」;接著是更多公司倒閉、重整的消息。分紅費用化政策[1]使電子業從業人員的薪資水準大不如前,「新貴」成了「碗粿」。種種現象指向同一事實:當我們看穿電子業的亮麗氛圍,直視它的本質,我們就會發現電子業和其他產業沒有太多差異。它同樣是全球資本主義擴張及生產體系不斷外包、重組下的一環,同樣要經歷所有產業共同的命運:激烈競爭造成利潤率下滑;為了利潤將工廠外移到勞力更廉價的國家;逃避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勞工問題;以及在景氣循環下的高度不穩定等等。這些問題,電子產業樣樣不缺,甚至更嚴重、更全面。

在這夢醒時分,《挑戰晶片》一書的出版就顯得格外有意義。這本書集結了全球數十個居民、勞工和行動團體監督與對抗電子業的案例,揭穿製造高科技產品背後的殘酷真相。這不是一本大部頭的理論書,也沒有教條式的倫理告誡,而是透過許多生動但可能帶點悲傷的故事,單刀直入地批判電子業內部的環境及勞動權問題。我認為這本書在三個意義上非常值得閱讀:

一、  破除迷思:透過梳理電子產業發展的時空脈絡,我們得以認識電子產品的生產流程,同時瞭解到電子產業在新型態的生產體系、全球化的外包製造與分工架構底下,與其他產業一致的競逐利潤邏輯。而本書許多案例也戳破電子業「乾淨工業」、「無煙囪工廠」的假面具,指出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實際上使用了更多的有毒化學成分,製造的污染更為嚴重。這都有助於我們解開對電子業的長久迷思,重新思索這個產業的問題。

二、  立基在地,借鏡全球:透過本書的案例,我們會發現台灣電子業的問題並非獨有,在其他國家也會發現。例如本書第二部加州、墨西哥、蘇格蘭等地的例子,我們看到各國電子業內都有工作不穩定、使用大量臨時勞工、薪資水準下降,以及缺乏工會組織等問題。這些全球經驗與台灣的情況相對照,有助於我們分析電子業的特殊性。

三、  探索行動策略:本書的寫作者多是在各國對抗、監督電子產業的積極行動者,他們不只善於分析問題,更提供許多與大企業抗衡的行動經驗。例如訴諸法律途徑、喚醒社區居民意識、制定規範生產者責任的國際協定等等,這些行動也取得不小的階段性成果。儘管監督與制衡企業的戰役仍在持續,這些過去的經驗還是有助於我們擬定新一波的行動方針。

當我還是那個著迷於電腦科技的小男孩時,我心中的未來世界,絕對不是個所有電子產品必須建立在污染環境、剝削勞工的前提下才能生產的世界;而是個人類得以享受科技的方便,同時善待生態與勞工,得以永續發展的世界。儘管事與願違,我寧願相信人人心中都還懷著這樣的夢想。但這樣的理想世界,需要我們付諸行動導正目前唯利是圖的電子業生產模式,才可能實現。本書適時的出版,小結過去全世界各地的行動經驗,足以成為我們在邁向「友善地球的科技」這最終理想的路上,一個重要的指引。



[1]規定台灣企業發給員工的股票分紅,必須列為帳面上的費用,且須以股票市價認列。過去電子業公司以低成本的增資配股方式給勞工高額分紅,費用化之後無法繼續採取此作法,致使勞工分紅大幅下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