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文版序

Ted Smith


2001 年 3 月,我難得有機會與其他的美國同事造訪台灣,學習高科技發展對於這個面積不大但充滿活力的高科技島所造成的環境衝擊。我們也有機會分享過去數十年來,在矽谷毒物聯盟有關環境與職業健康工作的自身經驗。我們不僅學到許多關於污染的問題,也認識了正擴散全台的環境解決之道的前景。新竹公害防治協會、台灣環境行動網,以及台灣的一些非政府組織(NGO)與社區團體,主辦了這次的行程,並為我們引介許多人們、地方及污染,他們也和我們分享他們對於未來的希望。

雖然我們已經很清楚高科技發展在全球造成的衝擊,但在行程中我們還是學到許多—此行是我日後多次參訪台灣之始,特別是我更加瞭解台灣在全球電子業發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從那時起,隨著全球品牌(如宏碁與華碩)的發展、半導體代工(如台積電、聯電等)的成長,以及特別是富士康和其他台灣特約製造商在全球生產鏈中漸增的支配力,台灣電子業的角色變得更為顯著。

電子業是世界上成長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製造業。網路經濟的迅速發展與擴張使得快速全球化成為可能,而高科技電子製造業空前的成長也助長了網路經濟。僅在一代之間,高科技革命便從它的矽谷發源地擴展到美國其它州,像是奧勒崗州、德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如今更成長到覆蓋全球眾多區域。現在一部典型的電腦包含世界各地所製造和組裝的各種零件—在新墨西哥州、德州、蘇格蘭、台灣或馬來西亞生產的半導體晶片;在新加坡或泰國生產的磁碟機;在台灣、中國或日本製造的平板液晶顯示螢幕;在中國生產的電路板;而組裝則可以在中國、墨西哥、印尼、菲律賓、印度、巴西或哥斯大黎加進行。

根據我們的經驗,快速的科技變遷常會導致不利的環境影響。因此,台灣提供了這種發展的一個重要案例研究。此次參訪後,我和台灣的運動夥伴寫了一份報告來記錄我們的發現:《從矽谷到綠色矽島:高科技全球化時代台灣的污染與前景:一份描述 2001 年 3 月在台灣環境交流的報告》(From Silicon Valley to Green Silicon Island: Taiwan's Pollution and Promise in the Era of High-Tech Globalization: A report describing th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in Taiwan in March 2001)。

半導體業是台灣資訊科技業中最具戰略重要性的業別。半導體產業的科技進步在跨國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這為台灣經濟成長帶來優勢,且使得台灣的資訊科技業可以在全球的資訊科技業及相關產業領域中擁有一席之地。

台灣資訊科技業的快速發展,也與具領導地位的美國高科技公司緊密連結,像是 IBM、惠普(HP)、戴爾(Dell)及蘋果。近來,台灣的特約製造商如鴻海(富士康),已發展到支配中國和其他地方的高科技製造業。台灣也代表一種高科技發展的特殊形式,即高度依賴政府設置的一系列科學工業園區的財政支持,此種發展形式始於 1980 年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這些園區的規劃提供了促進及加速科技擴散進程的基礎設施,並且在地化了半導體公司間的垂直分工。

在我的首次行程(以及往後數次參訪)期間,我親身見證了支持快速高科技發展所面臨的許多挑戰,以及政府和產業對於保護環境與健康的無能為力。由於高科技公司的快速成長—伴隨著短暫的產品周期、密集的化學製品使用,以及為了脫穎而出的強烈競爭壓力—台灣政府並未發展與實施全面的永續性作為,以保護社區和勞動者。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台灣沒有建立有效的、公眾可取得的毒物清單,這在控制與監測有毒化學製品排放上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因為缺乏人力、技術及財務支持,地方環保主管機關一直無力執法。

半導體製造業對人類和環境健康影響的相關議題,向來很少引起公眾的關注。和美國的情況相似,高科技業建立了一種乾淨且無污染的形象,表面上可免於環境和職業的危害。然而,1997 年發生在聯瑞積體電路(新竹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公司)的一場大火,揭露了台灣半導體業的安全與環境問題。當時估計這場火災的損失超過百億台幣,而事故也被懷疑釋放了大量有害人體健康的化學物及有毒物質到空氣中。對於許多關心蓬勃高科技電子業下的環境健康與安全的台灣人來說,這起事故是個警訊。

在新竹、台南和高雄的毒污之旅中,我們經歷到某些最深沈的時刻。這些行程讓我們為受毒物污染影響的社區「拉上警戒線」:

‧ 我們拜訪了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毒物排放路線上的長老會聖經學院和方濟修院。
‧ 我們目睹了遭排放廢水污染的河川溪流。
‧ 我們參觀了廢棄物焚化爐、廢水處理廠及污泥地。
‧ 我們特別關心高屏溪的污染,那是最近非法傾倒高科技毒物的地點。
‧ 我們不僅和許多新竹、台南、高雄和屏東的社區團體交流,也和在台灣高科技廠(RCA、菲利普等)工作而染上嚴重疾病的前高科技勞工交談。
‧ 我們特別有興趣和聖荷西的姊妹市,即台南市的人們會面。

我們很痛苦地理解到,美國實施的許多健康保護法令及規章—知情權、許可辦法(如〈有毒氣體條例〉〔Toxic Gas Ordinance〕、〈有害物質貯存條例〉〔Hazardous Materials Storage Ordinance〕、工業開發與住宅區的千呎緩衝要求)—並不存在於台灣或亞洲其他地區。其他書中所明載的法律,也未強制執行。這在竹科周邊尤其明顯,住在那裡的人們僅離高科技廠不過數呎,他們一直悲苦地抱怨空氣、水及噪音的污染。所有這些問題都因著下述事實而更形嚴重:台灣是全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

參訪行程中最大的驚奇之一是,得知我們所參觀的一些半導體廠的廢水處理科技,在某些方面比矽谷的公司還要先進。這項發現賦予我們某種希望與啟發,即針對電子業中許多非永續性作法的未來解決之道,事實上或許會在台灣和其他亞洲中心發展。

例如,我們對旺宏晶圓廠的廢水回收率達 50%~70% 感到印象深刻。台灣的環保署表示,由於島上嚴重的水源短缺,他們期待新晶圓廠的廢水回收率可達到 85%。我們會見了一些高科技廠的健康、安全及環境工作人員,他們的奉獻熱忱也令我們印象深刻。

2001 年 3 月 30 日,我們以一份文件的「簽署儀式」來紀念我們的新友誼,並為此次參訪劃下句點。那是美國和台灣的環保團體之間的協議:雙方透過合作建立起信任關係,並為了未來永續的高科技環境一起努力。這份文件肯認了台灣人可以學習矽谷已發展的數種促進永續性的模式,包括監控、透明性、使用網路溝通,以及和其他團體合作分享資訊與經驗。

這次的經驗有助於發展及組織 2002 年 11 月在加州聖荷西(San Jose)舉辦的高科技產業永續策略全球論壇(Global Symposium on 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High-Tech Industry),該論壇聚集了超過五十位來自亞洲、歐洲及北美的國際高科技運動倡議者,他們首次交流經驗,並為了一起促進安全、健康及公平的電子業而發展一份共同議程。這次論壇也宣告了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的願景、使命及進程。參見會議報告
出版《挑戰晶片》的構想,也出自於這次的全球論壇。我們瞭解到我們有重要的故事,得引發世界各地的勞動者、社區、政策制訂者及一般公眾的關注。許多飽受高科技發展有害影響的社區和勞動者,一直在前線想方設法。《挑戰晶片》把這些故事集結起來,以記錄過去三十年來許多人們極為勇敢和重要的努力—更多的背景參見

當《挑戰晶片》最初在 2006 年出版時,它首度聚集了在世界各地奮力解決高科技黑暗面(特別是電子業生產所造成的職業及環境健康後果)的人們的歷史和故事。這本書講述的是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極具鼓舞性與啟發性的故事:

‧ 海倫.克拉克,蘇格蘭的半導體工人,她奉獻自己短暫的生命組織了 PHASE Two(People for Health and Safety in Electronics,電子業健康與安全人民組織),以反擊造成她和其他工人罹癌的工作環境。

‧ 蘿倫.羅絲(Lorraine Ross),聖荷西的家庭主婦(她的女兒出生便有心臟病),她抖出電子公司污染她的飲用水,並組織她的社區通過更嚴格的新法令,使得電子公司負起責任且防範未來的污染。

‧ 阿莉達.赫南德茲(Alida Hernandez),勇敢的聖荷西電子業工人,她在工作中罹癌,因而起身對抗 IBM,促使公司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並在這個過程中揭露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癌症群聚。

‧ 台灣一百多位 RCA 勞工,他們遭受嚴重的健康衝擊;他們和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一同組織起來,向雇主索求公義。
‧ 美國的有毒廢棄電子產品(電子垃圾)傾倒中國,是凸顯全球生產及廢棄物處理體系失控且明顯不永續,最戲劇性的例子。

本書也記錄了組織性抗爭,這些抗爭啟發了那些實現真正永續未來所不可或缺的戲劇性改變:

‧ 聖塔克拉拉職業安全與健康中心(Santa Clara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CCOSH)和矽谷毒物聯盟早期組織化的努力,率先喚起意識與行動,促使電子業對發生在其發源地加州矽谷的勞工和社區傷害負起責任。

‧ 電腦回收運動對戴爾電腦施以足夠的公眾壓力,迫使戴爾改變其公司政策。

‧ 蘇格蘭、墨西哥、台灣、泰國、印度及其它地方的勞工和社區組織持續挑戰產業界,促使其擁抱更具永續性的作為。

‧ 各個工會在面臨敵意和反工會的管理下,努力將可課責性和正義帶入工作場所。
‧ 成長中的全球政策和綠色設計倡議,帶來遍及全世界的連鎖反應,並透過生產者延伸責任來改變生產的本質,以及延長製造商的生命周期要求。

自從 2001 年我們首度造訪台灣之後,我很幸運地可以數度重訪台灣,並且和持續引領人們走向永續未來的運動夥伴保持聯繫。我的尊敬與欽佩隨著每次到訪而增加,因為我看到運動的動能不斷成長,帶來意識的提昇,促使更多人們和機構參與其中,在社區、電子業和政府當中創造改變。我最難忘的一些印象是:

1. 農民和漁民的積極參與;當他們感到遭受中科擴建的水污染威脅時,他們參與抗爭以保護自身具歷史意義的生活方式。
2. 立基於社區的研究致力於監測霄裡溪的污染,因而發現大型高科技工廠的廢水排放污染河川,最終使得環保署針對高科技化學物質(如銦、鎵及鉬),發布新的水污染規範。
3. 社區居民和環保運動者合作的成功努力,挑戰了中科的環境影響評估。

除了與社區居民會面外,我也得以面見被推選出的行政官員、環保署領導者和產業界代表,並且對於他們致力幫助解決污染問題和找尋促進更永續的高科技未來印象深刻。但就像我和一些立法委員在記者會上所言:台灣仍試圖以十九世紀的工具來管制二十一世紀的產業,那些工具對他們正面臨的巨大挑戰來說並不足夠。就像年輕一輩的運動倡議者所指出的,重大體系的改變早就應該完成。

我們寫作本書的目的,是為某些高科技發展最惱人的挑戰帶來一絲光芒,並且為我們所有人更具永續性的未來提供某種方向與希望。若非有台灣重要運動倡議者(包括杜文苓、邱花妹、張聖琳及顧玉玲)毅然堅決的支持和積極參與,這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們也深深受惠於其他重要的運動者和專業人士,他們一直在台灣打前鋒,像是林聖崇、鍾淑姬、黃提源教授及已故的高清波先生。

本書出版之際,我們並不清楚亞洲其他許多發展中的重要行動,這些行動記錄與關注全球高科技業供應鏈中的關鍵供應商所造成的污染。最重要的努力之一,是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北京的綠色選擇聯盟所從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當時我們也不知道在富士康和其他遍布中國的大型電子廠中,眾多年輕中國勞工面臨健康與幸福的巨大挑戰,這在過去幾年來已獲得全球關注。我們喜迎本書中文版的到來,因為它為這則開展中的冒險故事增添重要的新篇章,我們也期待將來在努力解決各種問題時能與你們並肩作戰。

台灣和亞洲各地的經驗,代表著人們很熟悉、歷經數十年的冒險故事,包含了全球類似的行動與反應:

‧ 當人們的健康面臨危險時,勞工和社區要求關於有毒化學物使用、暴露及健康資訊的知情權,而公司卻主張「商業機密」和「專利資訊」。
‧ 企業主張勞工「無法證明」毒性化學物是有害的,同時間同樣這些公司也拒絕持續做健康監測或參與健康研究。
‧ 電子業雇主的強烈反工會偏見,對比於勞工要求合宜的勞動條件、尊重及公司對傷害負起責任。
‧ 企業「漂綠」(green-washing)是公司運用公共關係來建立及保護在巨大消費電子市場中有價值的市場占有率,卻根本無視生產對於勞工和社區的健康及環境影響。
‧ 政府漠視或敵視把這些議題帶到公共領域的人們,因其對「不計代價的經濟發展」的盲目許諾,且害怕高科技發展造成的「附帶傷害」引起公眾關注,將會損其「經濟奇蹟」。

我想對台灣環境行動網(現已合併進地球公民基金會)熱忱運動者的重要努力獻上誠摯感謝。他們承擔了這項挑戰:再次拼湊和呈現「乾淨產業」的意象與化學密集生產的嚴峻實況之間的衝突,以及在促進更快速高科技發展的競逐中所付出的代價。他們的故事是扣人心弦的──他們確實是用自身的工作來書寫《挑戰晶片》的下個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