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書封(final).jpg

編號 │ 臺灣人文叢書 TH002
書名 │ 們的日本語:
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
作者 │ 安田敏朗
譯者 │ 黃耀進、林琪禎

定價 │ 380
頁數 │
320
出版 │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ISBN│
978-986-92803-1-0
 CIP │ 803.1
出版日期 │
105.03.23

(封面設計:康學恩)

 

 

「大家的日本語」「他們的日本語」
「我們」學習「他們」的日語,真的這麼理所當然?


從語言的混生變種現象,探討日本殖民統治的特殊性

 

1898年,一位日本人,對全臺灣發布政令,要臺灣人學習日語,以培養「本國精神」。

1930年,一位日本人,操著一口濃厚九州腔日語,大聲訓斥臺灣學童的發音不夠標準。

1941年,一位日本人,用臺語、日語交雜的混種語言,跟臺灣菜販你來我往的殺價。

1963年,一位日本人,在臺灣爬山時,發現原住民小孩居然會哼唱日本童謠《桃太郎》。

1994年,一位日本人,發現臺北某處公園內,一群老人流利地說著他們的臺灣腔日語。

 

2016年,一位臺灣人,正努力背誦日文課本例句,希望發音能跟日文老師一模一樣。

 

 

語言使用的混雜與不完整,一直是殖民統治的常態。
然而,在臺灣的日語現象又更為複雜,
原因在於日本做為殖民者的特殊性。
做為一個有強烈「語言民族主義」意識的早熟亞洲帝國,
日本在臺灣推行了近乎宗教狂熱式的國語同化教育,
相信唯有推行國語,才能在精神上將臺灣人同化成日本人。

 

然而,事情沒那麼簡單。
除了日語源自漢文、本身即已非純粹外,
即便在日本內地,也存在著腔調迥異的方言,
而臺灣本就為多語言社會,更加深語言單一化的難度。

 

二十世紀的臺灣,身處連續殖民的政治情境。
戰後的國語同化政策,從日語換成了北京語;
但日本人發現,臺灣人在戰後仍繼續使用日語。
這不只引發其濃厚鄉愁,也引發關於國語教育的多方論戰。

針對這些現象的論辯及實例介紹,即為本書的主軸。

 

對親日的臺灣而言,應如何面對、理解日治時期的歷史?
除了懷想溫馨感人的歷史小故事,本書對日本的批判立場,
可提供我們理解臺灣史的另一個知識管道。
畢竟除了「親日」,要「知日」,也才更能「知臺」。

 

 

【專文導讀】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合推薦】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
垂水千惠(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戰略推進機構教授)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作者簡介】

安田敏朗Yasuda, Toshiaki

1968年生於神奈川縣,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學位取得修了。博士(學術)。現為一橋大院言語社研究科教員。專長為近代日本/日本帝國語言史。著有《帝国日本の言語編制》(世織書房,1997)、《近代「国語」の歴史──帝国日本と国語学者たち》(中公新書,2006)、《漢字廃止の思想史》(平凡社,2016)等。

作者致力探求日本在近代國民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如何形塑出「國語」概念,日本如何在帝國擴張的歷史變遷中建構出語言學‧國語學等知識體系,而日本又如何推展自身的語言政策等命題。作者也認為日本各種關於語言的議論,皆反映著二戰前日本帝國對日本戰後體制的影響。

 

【譯者簡介】

黃耀進

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員,目前為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譯有《東京日和》(流行風)、《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流行風)、《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聯經)、《亂世的犧牲者:重探川島芳子的悲劇一生》(八旗文化)等書。

林琪禎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曾任出版社外稿譯者多年,目前為和春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專任助理教授,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校」制度と初等義務教育政策の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日本學研究叢書18)。

 

【目錄】


導讀/陳培豐
臺灣版序/安田敏朗
前言

 

 

 

序 章 「Japan Debut」──首次登上世界舞台的日本帝國

第一章  如何看待「日語」──「他們的日語」的問題

1 「日語」的定義
2 關於「殘留日語」
 

第二章 「他們的日語」產生的前提

1 殖民地的國語教育
2 對口語的關注──現地教師
3 做為「雙語併用地」的臺灣──安藤正次
4 所謂「會話一元」的思想──山崎睦雄
5 被排除的臺語
 

第三章 「他們的日語」的產生

1「會話一元」的實際情形──公學校的國語
2 日本人教師的口語
3 做為「臺灣方言」的「他們的日語」──福田良輔的議論
4 「臺灣方言」與內地日語的連結
5 從內地日語中產生的「臺灣方言」
6 原住民與國語
 

第四章 「他們的日語」的發展──1945年以降的臺灣與日語

1 日語的內部化
2 被「再次發現」的日語──1960年代的議論
3 教師們的回顧──對國語教育的評價
4 原住民的日語
 

第五章 「日語教育史」的再編── 一段「成功」的歷史?

1 殖民地國語教育的雙重性
2 由殖民地國語教育到日語教育
3 殖民地朝鮮國語教育史的再定義
4 做為殖民教育史的國語教育史
 

第六章 「他們的日語」的未完待續──1990年代以降的論述

1 逐漸「消失」的過去
2 語言運用的重新認知──記述的對象
3 日語混成語的問題
4 從「日語混成語」到「宜蘭混成語」
 

終章 朝解構「我們的日語」邁進

1 棄置至今的日語
2 異鄉的日語
3 被再次生產的差異──《臺灣萬葉集》與《臺灣俳句歲時記》
4 差異與歧視
 

後記
索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