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最渴望與你互動的網頁-- http://socio.com.tw/forum
群學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ociopublishing
(舊) https://www.facebook.com/sociosp
群學噗浪 https://www.plurk.com/socio

目前分類:精彩試讀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間何處無「名」:名:管理損身份的筆記》的導讀
孫中興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污名》的聖盛名 

           聽到群學的劉鈐佑兄要出版高夫曼的《污名》我的心情是憂喜參半的(相信學界不少人拿到這本書也會有同樣的複雜感):喜的是又等到一本高夫曼的中譯本,現代的中文讀者可以分享當時我們閱讀英文書的樂趣和煩惱;憂的則是高夫曼風格的英文翻譯出來的詞句和文筆會不會讓讀者氣到乾脆回去念原文。憂喜還未定,劉兄又希望我能校對譯文並且撰寫一篇導讀。他為了讓我放心,先告訴我譯者的身份,於是我二話不說就接下這個任務。我和劉兄相識相知近卅年,譯者曾凡慈的碩士論文又和這本書有關而且又是我指導的,再加上這幾年我開過「高夫曼專題研究」(還不說高夫曼是我的太老師)這些人情義理因素算在一起,真沒有拒絕的理由。

           曾凡慈的譯筆如何,讀者翻一下正文就可以自行判斷,無須我贅言(可是我還是要說身為第一讀者的校譯者的我是與有榮焉的)。但是有關高夫曼的生平和著作,特別是這本《污名》我覺得可以說些不算多餘的話。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4章:正義、同情、復仇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不是你難行的,也不是離你遠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替我們上天取下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

                             ——〈申命記〉,三十章 11、12、14節

 

 

正義,她以公正待人聞名,

並未因盲目失去她的感情。

                      ——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de Mandeville),

                          《喧囂的蜂群》(The Grumbling Hive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 旅遊
Tourism 

在今日,旅遊已是大眾的活動,人人都可以觀光,而不像中世紀歐洲的朝聖之旅,或1718 世紀貴族的全歐大旅遊。Henry James 就曾批評,觀光者是粗俗、粗俗、粗俗(Urry, 1990: v)。精英分子對此十分厭惡,他們認為只有受過充分教育的精英才能領略旅遊的愉悅。我是個旅行者(traveller),你是個觀光者(tourist),他是個遊客(tripper)(Keith Waterhouse, 轉引自Urry, 1990: v),這句話巧妙地描繪了精英如何看待上(traveller)、中(tourist)、下(tripper) 層階級的旅遊活動。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章 第3節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從大航海時代到博物學時代的進展,也就是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的系統化與公開化的進展。在這種重層歷史過程的前提下,歐洲各國將博物學視線場域,當成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制,從而親自下場演出,博覽會的時代也就出現在這個時刻。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所發展的視覺制度,被博覽會利用工業技術加以發揚光大,並總結在奇觀(spectacle)的形式之中。就如下一章的討論,這個趨勢的先驅就是法國。延續革命慶典的興奮,1798年巴黎開辦首次產業博覽會,之後不斷有產業博在巴黎舉行,這個趨勢當然不只法國國內風行,也擴展到歐洲各地。1851年,倫敦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也就是日本習稱的「萬博」),宣告真正的博覽會時代來臨。自此以後,1855年的巴黎萬博、1862年的倫敦萬博、1867年的巴黎萬博、1873年的維也納萬博、1876年的費城萬博、1878年的巴黎萬博、1889年的巴黎萬博、1893年的芝加哥萬博、1900年的巴黎萬博、1904年的聖路易萬博、1915年的舊金山萬博、1933年的芝加哥萬博、1937年的巴黎萬博、1939年的紐約萬博,19世紀到20世紀的歐美,就是將萬國博覽會當作最重要的國家慶典的全盛期。這個趨勢不久也波及日本,19世紀末以降的博覽會實際上舉辦有多頻繁,從表1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2章  哪一種地理學對應哪一種公共政策?


地理學者對公共政治形成能否提供成功、重大且有效的貢獻?


皮諾契將軍(General Pinochet)是一位受過正規訓練的地理學家,他也成功的將地理學應用於公共政策。皮諾契以軍人集團首腦身分,於1973年9月11日推翻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領導的智利民選政府,成立軍事政府。他反對類似社會學、政治學,甚至哲學等具「顛覆性」的學科思想,要求所有智利學校和大學都必須教授「愛國思想課程」,而他大力提倡地理課程,也是眾所周知的——據他說,這種科目最適合用於教導智利人民愛國思想,向人民傳達他們真正的歷史命運感。由於軍隊完全控制了大學,並嚴密監督學校教學,地理學必將成為智利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學科。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章  銷售工廠

 

儘管我們以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為傲,但是零售業仍然是相當勞力密集的事業。
——史考特(H. Lee Scott),沃爾瑪執行長

 經營便利商店是密集勞力,一定要有足夠的人手在後面支撐,不管是家人或是從外面請來的人都是。如果真的找不到人,那你就得親戚朋友全下去幫忙。店一定要二十四小時開,店是公司交給你,你要負全責啊!請不到人、或是人沒有出現(蹺班),你就要自己卡班啊!
——某連鎖便利商店創業說明會

 

「現在經營便利商店,沒有空間去操作,過往的一身武藝都無用武之地了啊⋯⋯。」第二章提到的胡先生,在訪談最後吐露了自一九六○年代一路經營下來的感慨。這個商場經驗豐富、曾在他的商圈內呼風喚雨、沒人敢貿然越線踏進一步的小霸王,為何如此慨嘆?到底是怎樣的經營經驗,讓曾企圖好好闖蕩一番事業的他,最後得出如此洩氣的結論?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導論

 有一次,我到一個資訊科學研究所演講科學哲學,在講完之後,有位同學問我:為什麼哲學的問題和術語總是如此地「隱晦」(implicit)?我很驚訝。我反問:你會覺得我的講稿使用的術語和我的演說很隱晦嗎?他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應我。是我講得很「隱晦」嗎?我自問我的哲學思考,一向以追求概念的清晰精確為尚。有可能是這位同學在問他自己對於哲學的一般印象?

 這段遭遇讓我想起一本科學哲學教科書,作者一開始也說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在飛機上遇到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方問他的專業是什麼?當聽到他說「科學哲學」時,神經外科醫生感到很驚訝而且不太相信。他懷疑,怎麼可能有這種科目叫「科學哲學」的?對神經外科醫生來說,哲學就類似宗教,由一堆抽象、超自然的宣稱組成的,而且不可靠;通常被糾纏在充滿想像的語彙中。另一方面,科學則是清楚的、精確的、真實的,而且有用的。它代表了宇宙間最好的知識。因此,聽到「科學哲學」這種「雜種」時,神經外科醫生就感到很迷惑了。

 可是,「科學哲學」究竟是什麼?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章 /蚊子的悲哀:一個「另類」外省二代的心路歷程

鄭凱中

 

 

緣起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中,描述二二八事件之後的白色恐怖時期,一位在山中打游擊、準備和高壓統治的政府對抗、視死如歸的台共成員,透過筆談託失聰的主角林文清(梁朝偉飾)轉交給家人、同志一段遺言:

 

生離祖國,死歸祖國,死生天命,旡想旡念。

 

  筆者在觀看之時,覺得「國家」作為一個心靈歸屬,甚至是捨身奉獻的對象,對於當時的志士仁人而言,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這樣的理所當然,看在生長在自由民主時代的「新新人類」,甚至是現在的「網路E世代」眼中,為了「國家」這種東西犧牲性命,是件匪夷所思的事,他們一定會認為,這傢伙的所做所為不是「太瞎」就是「愛耍酷」。

  以筆者在國中執教多年的經驗,如果這些「網路E世代」的年輕朋友們,認識我的大學老師傅正,以及後來筆者在寫碩士論文時所接觸的一些「外獨會」成員,不知會不會對這些人的國家認同和所謂的「省籍族群」感到好奇和興趣?或許在年輕世代眼中,這些問題壓根都不是什麼頂重要的事,至少不會比「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獲得更多的財富?」來得要緊。但身為一個族群政治的觀察者,以及外省二代的國家認同和族群想像的研究者,吾人還是願意用時間和精力,來對這些問題做一些探索和思考,畢竟這是一個值得關懷的議題。

  這篇文章,先從筆者大學時代的導師傅正談起,由於傅老師治學處事相當嚴謹,素有「民進黨的太史公」之稱。在傅老師晚年病危時,我在機緣湊巧下結識林尤超,也就是本文的第一主角。為了和林尤超這個特殊案例做對照,筆者也納入在寫碩士論文時接觸到的主張台獨的外省二代,他們如何和父執輩的大中國思想背道而馳,轉而支持台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對其心路歷程和認同轉折,本文做了一番剖析和探討。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從前從前…

我是在大一社會學的課堂上和課本上初識涂爾幹的三種自殺類型﹝利己型、利他型、脫序型﹞。後來在大四「社會學理論」的課堂和課本裡再度重逢;當時有些書上多舉出了一種自殺的類型﹝宿命型﹞。授課老師指定閱讀的都是導論型的課本,讓我以為涂爾幹的《自殺論》就只有這個分類上的貢獻,三種或四種分類好像也無關緊要。後來到美國唸研究所,《自殺論》是必讀的原典。當時花了很多時間唸書,都還卡在篇幅甚長的第一部分;好不容易看到第二部分,就覺得似曾相識,也沒多留心。那時候每週都在趕進度,當然沒好好唸完《自殺論》,心中感覺和大學部時代所唸過的導論書內容差不多,花時間唸原典真是不划算的選擇。

真正的突破是在回國教書之後。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媒介文化論推薦序

鍾蔚文/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吉見教授在導論裡說: 這本書「是寫給剛開始研讀媒介或傳播的大學生、研究生及社會人士使用,作為思考媒介與社會之關係的入門」。作為一本入門書,本書文字簡潔扼要,結構清晰,材料豐富,故事性豐富,是很好看的書。作為入門的讀書,再適當不過。譯者蘇碩斌教授,譯筆流暢,且為社會文化之專家,更是相得益彰。

但是,這本書不只是文字淺顯、例證生動而已。更值得讚許的是,這本書看媒介與傳播有其獨特的角度。說明白些,吉見教授對於目前一般傳播和媒介的談法是有意見的。在他看來,這些論述大多問錯了問題,因此無法掌握媒介的核心意義。他認為研究媒介真正的問題是: 是什麼樣的歷史和社會條件造就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個別媒體如電視、報紙等? 換句話說,我們對媒介的認知、定義不是必然如此,是歷史和社會條件的產物。依此類推,研究媒介,重點不在個別的媒體,必須超越新聞、廣電、電影、出版等領域,去探討媒介此一概念的意涵,在這個前提之下,「原本我們會視之為個別媒體現象來研究的報紙、電影、電話,就必須重新視為媒介的反種具體呈現了。也可以這麼說,媒介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去問各種媒體的特殊性和個別性,而是要去問是什麼樣的社會場域力學使得個別媒體成為可能」(p. 4)。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好,我是林瑞谷。你們聽得見嗎?」現在是200619,我正在第一個部落格裡寫下第一篇文章。我在幾分鐘前下載了軟體,現在已經上線,部落格也架起來了。「甩掉註腳」(Forget the Footnotes)聽起來是一個很棒的部落格名稱。學術界總是藉由註腳增加自己發言的份量,但是在我在部落格裡不用任何註腳,只是漫無目的寫著。「1234,測試」。嗯,不錯,天空沒有垮下來,電腦也沒有冒出黑煙。我只是試著寫下來,看看有什麼事情發生。「咳!咳!」讓我清一下喉嚨,把手在褲管上擦乾,開始打字囉!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總想要同時與妻子以及一個以上的女人維持關係,因此經常上演一段關係危及另外一段關係的劇碼。婚姻關係特別容易因性關係受損而產生裂痕。承認這一點的男人並不會因而受到鄙視。他不必──也不會──吹噓自己性交過的次數,也不吹噓自己每次能達到幾次性高潮。在特殊的情況下,他甚至可以承認自己性無能,藉此營造出一種對女人很有一套的男性形象。當男人聊到自己剛與另一個女人約完會回家後,不能或不願意滿足妻子或同居女人的性需求時,就是這種情況。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5年開春,一群社會學家齊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試圖一起勾繪戰後的台灣社會學發展史。

  為什麼要瞭解台灣社會學發展史?以我自己為例,進入社會學雖已二十多年,但對於這門學科在台灣的歷史,卻所知不多。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回台灣時,只知美國社會學的發展,設定的對話對象與參考架構,全部來自美國社會學家對台灣社會的研究。然而,心底始終有一股渴望,想要瞭解:我從何處來、現在處於何地、未來將往何處走?重新認識台灣社會與台灣社會學發展史,正是一個回應。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王斑/史丹福大學亞洲語文系教授

  90年代中,黃宗儀同學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錄取為比較文學系的博士生,從台灣來到紐約市東部的長島石溪鎮。石溪校園濱臨度假村的海灘,傍有綠樹蔥蘢的山丘,幾處古雅的街區小鎮座落在學院的四周。週末風和日麗閒暇之時,石溪鎮的居民,包括學生,常到附近的荷塘遊玩,用麵包渣飼餵在水上嬉戲的鴨子。整個地方的感覺是,處桃花源日久,不知有漢魏。在這裡讀比較文學、咀嚼莎士比亞、分析陶淵明,真是天時地利。當時我在石溪校園比較文學系任教,瞭解到黃宗儀同學剛到此地蠻愉快,很融入那種世外之情。但我也知道她對法蘭克福批評理論很有興趣。誰知幾年下來,她寫起博士論文就筆鋒頗為犀利,大有火藥味,嚴辭抨擊大都市的弊病,分析國際資本的湧流蔓延,闡述大都市按資本邏輯的規劃,打造出日益華麗虛幻的想像。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言

黃煌雄

  一九八八年三月,台灣研究基金會(以下簡稱台研會)正式成立。一九八九年五月,台研會出版《國防白皮書》;同年六月,出版《壟斷與剝削》,這兩本書在當時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指標意義。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東升

  2005年一月我從台大借調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服務,當時已經寫好有關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的論文草稿,但是由於公務繁忙,沒有時間修改。直到2008年七月底歸建回到台大,又收到劉鈐佑總編輯的電子郵件告知《積體網路》一書要再印,盼能擴展將這本書的研究,對於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能夠有所貢獻,三年前寫的論文剛好可以符合這樣的期待,於是八月份就集中時間修改,增添原書的篇幅,將台灣積體電路與液晶顯示器兩個重要產業的發展軌跡與加成效應,做一個完整的分析。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中興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尚未臨終卻也孤寂」的小書


  書本的大小真的是很重要的。讀者往往不假思索認為:「書大學問大」,所以一本小書就很難讓人嚴肅對待。這是這本社會學大師所寫的小書所必須面對的第一個難題。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克雷倫頓講座(The Clarendon Lectures)發表於2003年2月5, 6及7日,牛津大學的地理與環境學院。這個時間點意味深遠。與伊拉克的戰爭,雖看似無可避免,但尚未展開,停止戰爭的微弱希望還在騷動。這個希望獲得大規模全球示威的支持,2月15日約有一百萬人走上了倫敦和巴塞隆納的街頭,全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城市,包括美國,也記錄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數。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裡的意見大致上擁護以下觀點,主張任何人都同意是野蠻專制的政權所引起的威脅,可以透過外交手段解決。即使有這些反對,對付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已經在美國的指令下於3月20日展開,而英國和西班牙給予最明確的支持。在我寫作的當下,戰爭的結局雖然在軍事方面毫無疑問,卻依然渾沌不明。它最終會是(或者像是)一種殖民佔領、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還是真正的解放?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