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畫裡乾坤大,書中日月長──女兒的漫畫世界(《讀漫畫》跋)
方瑜(台大中文系教授)

日本大眾小說作家北村薰,在他的系列作品《秋花》中有一段話,意象鮮明,入目難忘:「心無雜念的孩童時代,看書有一種如今無法體會的忘我樂趣,故事裡的森林,深不可測;繁星遙不可及。我得以從心底與書本一同歡喜哀懼,那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幸福。」又說「小時候看過的書,有的只留下宛如夜裡遠方燈火般的強烈印象。書名、作者忘了。」漆黑靜夜、茂密森林、滿天繁星、遠方燈火,孤獨的小小身影,一心一意向光源處前行。這有如童話般的場景,作者形塑了一種氛圍,「小時候」與「成人後」閱讀經驗的差異,清楚割裂開來。當然也不算真正「割裂」,畢竟世界難尋如此快刀,切割之際,總難免似斷非斷、藕斷絲連。喜歡閱讀的人,對書的牽絆,幾乎都早已植根、萌芽於迢遙的童年。雖然讀的書不斷改變,讀書的心態也不再能毫無雜念,但一卷在手,「與書本一同歡喜憂懼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幸福」,這種感覺往往會纏綿一生。

女兒和漫畫結緣,也始自童年,從心無雜念、快樂單純的閱讀,到如今以漫畫為題,寫論文、開課、演講,真是一條漫漫長路。必須承認,迄今為止,我所有少得可憐、閱讀漫畫的常識、經驗,可以說完全來自女兒,也大半源自這本出版於一九九九年的小書。收入其中的篇章,有些已先發表於報章,篇幅都不長,每次細讀,都有「被啟蒙」的驚喜和震撼。原來我們這些大半生浸淫於文字魔障的「老人」,長久以來,真是忽視、錯失了好大一片沃土花園!

漫畫中的內容、觸及的議題、奇妙的幻思、豐繁的想像……都絕不亞於文學作品,只是它們運用的表達工具,不是抽象的文字符號,而是更直接訴諸視覺的圖像。當然漫畫中也有文字,但絕對以圖像為主,否則就不是「漫畫」了!因此,漫畫作者必須兼具繪畫的能力,能召喚、捕捉腦海中不斷湧的意念,再以圖像「賦形」!這種無中生有的創作過程,比純粹以文字書寫的作品,是否更為艱難?不同的畫風也類似作家運用文字書寫、呈現的不同風格。但字,人人會寫,畫,可不是人人會畫。是否提供故事內容與畫出圖像,可以出自不同的人?那誰才算是真正的「作者」?漫畫的「圖像」,比文字「不隔」,但這究竟是開啟了讀者的想像?還是拘限了讀者的想像?是幫助了讀者?還是為難了讀者?這是我這外行,小小的困惑。

女兒在書中提到,每個國家的漫畫,都與當下的現實相關。其實,所有創作的源頭,豈非都源自作者生存的現實?即使最天馬行空的想像,也需要現實細節的支撐與激發,必須先立足於生存的大地,有了支點,才能躍起,展開想像的巨大翅膀,高飛遠翔。漫畫,當然也不例外。

漫畫長久處於文學領域的邊陲,多數漫畫作者創作時心中的「預期讀者」也是尚未在社會體制中占據中心、獲得權力地位的青少年,因此,漫畫作品展現的視角、關注的議題,常有意想不到的創新與啟發。漫畫中的主角,常是群體中被排斥的異類、他者,他們內心的掙扎、困惑,長久的孤獨、難以言宣的暗影、傷痕,可以說是每一代青少年在被社會徹底馴化前,或多或少、或重或輕,幾乎共同的體驗。而現在社會光鮮美麗表象下掩蓋的黑暗、殘酷、謊言,對年輕心靈的撞擊,更是屢見不鮮。《怪物—MONSTER》這個故事,總讓我聯想到《格雷的畫像》,雖然王爾德寫得像童話。而漫畫作者發揮奇思妙想,往往在這樣的「他者」的主角身上,賦予某種特殊異能,他們在被迫陷入極限狀況的難局下,突然大奮起,擊退沉沉暗黑,迸發炫目光芒。漫畫能成為青少年的重要讀物,豈非順理成章?這與流行的大眾文學、類型電影十分相像,它們撫慰了現實世界中隨處可見,卻完全無能為力的不平、不公、不義造成的創傷!

漫畫也是最重視分眾口味的文學類型,稍具規模的租書店,都將漫畫清楚分類陳列,按性別:男生、女生;按年齡:成人、少年少女;按內容:愛情、推理、靈異、戰爭、奇幻、職場……讀者各取所需,絕無眾口只能一味的限制。因此,漫畫創作之蓬勃興盛,與國家民主的進程,恰成正比。專制威權之國,很難有精釆的長篇漫畫,更難有足夠支撐漫畫的閱讀人口與市場。可見自由與創作之息息相關,漫畫也不例外。

從小熱衷看漫畫的孩子,比較會尊重個人不同的選擇和差異,接納包容群體中的他者,從不同於主流觀點的視角看問題,關心弱勢、照顧流浪動物……雖然取樣不多,但至少家中兩個女兒可以為證。有些漫畫作品,特別著墨於某種職業場域,但決非社會主流的高階權貴、高薪名人──他們常是反派,而是作壽司的、下棋的、打籃球的、跳舞的、作料理的、作甜點的……這些主角一旦選定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工作之後,就不顧一切、全副身心的投入,屢挫屢起,一直堅持到底,終於達成目標。當然也有了不世出的醫生──但他是無照密醫;也有了不起的名偵探──但他是被害變成長不大小孩的高中生。這種精釆好看、正面思考的勵志漫畫,比空喊職業無貴賤、有志事竟成的口號,差別何啻天壤!多元價值觀是民主社會的基礎,看漫畫的小孩不會變壞,而且可能長成有寬宏心胸、有擔當責任感的大人!

漫畫中的角色,也許不太寫實,但細品之下會發現:這些人只是將我們平日或熟悉、或深藏的部分,誇大、放大、由隱而顯翻轉出來而已!將邊緣變成中心、將底層變為表層、將排好的位階打亂、顛覆,將價值觀重新評估……這樣看來,漫畫也蠻後現代,難怪這種文類真正開始興盛,正是七○年代。

總之,最重要的是能繼續不斷有好作品問世!不要忘記「青鳥仍不知去向,仍有禮物沒有送出。」(引自李佩璇詩作〈睡前書〉)漫畫乾坤無限遼闊,還有漫漫長路待走,尤其是真正根出於臺灣的漫畫。

我期待女兒在將興趣轉變為研究對象之後,不要喪失最初翻開漫畫時,宛如凝望靜夜燈火的強烈感覺,以及單純享受閱讀的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