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薦序——千山獨行

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

文化行為與疾病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從一九三○年代開始,就已受到人類學者的注意。早期研究如北美Algonquin印第安人的「極地食人妄想症」(Windigo Psychosis),或東非阿贊迪人(Azande)傳統法醫以驗屍來鑑定死者是否遭受敵人的巫術傷害等,都是聚焦文化來解釋特殊的疾病或生理現象(culture-bound syndromes)。這種研究旨趣直到一九七○年代仍受到跨文化心理學者,如香港中文大學Michael Bond教授的重視,並從此角度研究東亞文化圈的「縮陽」,或馬來人的Amok等心理症狀。至今醫療公衛領域亦常借用此類觀點。

一九七○年代以後,醫學人類學強調文化特徵與特殊疾病之間聯結的解釋架構,已有基本改變。學者擴大其分析視野,不僅重視解釋病因的文化面向,亦強調將疾病放在更大的政治經濟框架下,做整體性檢視。這種新研究取向,讓我們注意到疾病與深層社會結構之間多重糾纏的因果關係,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全球區域發展差異使「南方」成為「北方」新藥實驗場、社會階層分化削弱邊緣團體的復健能力(resilience)、城鄉差距縮減農村平均餘命、疾病被污名化、文化的力量等。雖說當代醫學人類學在歐美早已是炙手可熱的學科分支,且不斷在理論與研究議題上推陳出新,但在台灣卻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狀況,直到劉紹華博士這個研究個案出版,才有根本的改變。

近年來已少有學者與學子還願意探索困難的社會議題,並從事艱苦的田野調查。劉博士憑著過人的勇氣、才智與毅力,以海洛因及愛滋為切入點,檢討中國涼山諾蘇人何以在改革開放後,迅速淪為雙重污名(即落後的奴隸社會及愛滋蔓延)的重災區。她的分析一方面採取貫時性研究(diachronic approach),追溯諾蘇人與解放前漢民族國家之間的區隔與對立,以及鴉片在其中扮演的複雜角色,如何影響當代諾蘇人對鴉片類毒品的特殊態度。另一方面,劉博士以現時性研究(synchronic approach),深度參與當地鄉民的生活,獲得他們的信任,才得以進行高度困難的敏感性研究,深入瞭解毒品使用者和愛滋患者的內心感受,發掘他們在追求現代性時的渴求、衝動、徬徨與後果。這兩種研究方法交織在一起,生動地勾勒出一個完整圖像,讓我們瞭解諾蘇人所面臨的時代動盪與困境。

建基於十年紮實的民族誌田野材料上,本書提出幾個重要學術觀點,對未來中文世界人類學理論討論或醫學人類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第一,作者使用傳統人類學的「通過儀式」(rites of passage)成年禮來解釋涼山諾蘇青年追求現代性的多重意涵。雖然通過儀式一詞近年來為許多社會學、心理學者等借用,解釋年輕人在青春期所經歷的適應階段,但本書更將之擴大為一雙重隱喻,不僅指涉涼山男性青年在追求現代性過程中所經歷的階段性成長和付出的代價,同時也意指社會主義中國在一九四九年後,為追求現代性所經歷的重大實驗性轉折和犧牲。這個兼顧宏觀現象(社會主義中國)與微觀個案(涼山諾蘇青年)的研究成果,應會成為人類學經典著作。

本書第二個重要貢獻,是對全球化發展趨勢及其理論的挑戰。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地的行為模式、社會制度、倫理規範等都有漸趨一致的傾向,並被視為普世價值。本書卻指出這種假設有其根本問題。譬如說由國際組織在當地推動的愛滋防治計畫,其中包含反污名的標準作業,但這看似善意的前置作業,在原本對愛滋並不帶有歧視眼光的諾蘇社會,反而造成新興的污名化後果。換言之,作者指出全球化的作為,必須考量本地文化特色,適度調整,才有可能避免根本的錯誤。

這本書是中文世界難得的醫學人類學民族誌。在本書英文版出版兩年內,劉博士又努力將其譯寫為中文書,並做出許多修改,配合中文讀者的閱讀慣習,文筆流暢優美,將理論融會貫通於清晰的文字之中,可讀性極高。其勤奮治學的態度,足為未來人類學者之楷模。基於上述理由,我全力推薦本書為人類學與民族誌研究的基本必讀範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