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東升
2005年一月我從台大借調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服務,當時已經寫好有關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的論文草稿,但是由於公務繁忙,沒有時間修改。直到2008年七月底歸建回到台大,又收到劉鈐佑總編輯的電子郵件告知《積體網路》一書要再印,盼能擴展將這本書的研究,對於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能夠有所貢獻,三年前寫的論文剛好可以符合這樣的期待,於是八月份就集中時間修改,增添原書的篇幅,將台灣積體電路與液晶顯示器兩個重要產業的發展軌跡與加成效應,做一個完整的分析。
國科會的工作除了學術研究計畫審查和經費分配的常規性工作外,還有許多機會接觸到國家科技產業政策推動、科技產業研發推動、科技產業人才培育、產學合作機制建立等事務,因此可以將我過去有關積體電路產業和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研究和國家科技政策、企業發展策略聯結起來,在思考上有這樣的激發是很有難得的。
對一個國家來說,鞏固原來具有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是一個重要的面向,發展具有潛力的新科技產業則是另一項必須要進行的工作。目前積體電路 (IC) 產業與液晶顯示器產業 (LCD) 可以說是已經站穩腳步,大家都有共識即將發展的生物科技產業是下一個重點產業,由於生物科技產業的內容多樣而且複雜,國家政策方向與企業經營策略如何定調呢?本書的研究可以提供這個問題一些線索。
從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到液晶顯示器產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成功的旗艦產業 (積體電路產業) 在資金、製造設備、製造人力、技術研發與零件設計,應可為後續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做出非常大的貢獻。但前提是,兩個產業在技術層面上要有一些交集,可是絕對不完全重疊,如此才能順利的將部份的人力、研發能力及設備移轉過來。回顧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經驗,玻璃基板陣列製造流程 (Array) 和積體電路 (IC) 的製程是類似的,因此調整積體電路生產線就可以轉變成液晶顯示器部份的製造流程。而液晶顯示器需要驅動IC與控制器IC,台灣有許多自行創業或晶圓製造廠轉投資的IC設計公司,技術成熟且有市場競爭力,他們能夠從設計消費性IC、個人電腦IC、通訊IC所累積的研發能力,立刻轉移目標到液晶顯示器有關的設計,並且在台灣尖端晶圓代工製造能力的支援下,發展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IC產品,果然在短短幾年內就在液晶顯示器使用的IC零組件市場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新興科技產業與既存科技產業的綜效,也促成台灣這樣的後進發展國家在技術上演進出不同的模式。歐美日等國在高科技的研發是處於領先地位,掌握技術突破的研發能力和產品技術應用的專利,這樣的優勢造成後進者相當高的進入門檻。一般來說,後進國家都要仰賴技術移轉或輸入,不對等的技術權力關係是很難改變的。不過,新興高科技產業在技術輸入的同時,如果能夠在既存科技產業的支持下,將可以同步促成技術擴散和技術研發兩個關鍵性的機制,前者擴大這個產業的技術基礎和技術範圍,使得瞭解或擁有技術的人才和企業達到規模經濟及範疇經濟的兩種效應;後者是能夠建立本土的技術研發能力,自行發展出新一代液晶顯示器及相關零組件,逐漸追趕上先進國家的水準。短期內液晶顯示器自行研發技術即便無法達到量產的標準,但是有助於提高國外新創技術輸入的談判籌碼。而零組件技術研發能力,則是建立一個上下游完整的產業鏈,避免依賴國外的輸入,而失去競爭的優勢。整體而言,技術輸入、技術擴散與技術研發三者同步進行的後進國家技術發展模式,是一種能夠在地深耕科技產業的範型,一個國家前後發展的高科技產業間的綜合效應是促成這個機制的重要因素。
其次,兩個產業的綜合效應的發酵,一定要考慮到產品市場是在不同的範圍。例如台灣的積體電路產業以代工為主,搭配動態記憶體、快閃記憶體等標準化產品,和液晶顯示器使用在電腦、電視、通訊等領域是屬於完全不同的市場,因此積體電路產業產值上兆的同時,液晶顯示器產業在其他市場也累積上兆的產值,兩個產業同步擴大台灣的國民生產毛額。這種技術部份重疊,但產品市場卻是獨立的特性,對於評估一個國家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有其重要性。一個新產業若要從頭開始,且短時間內在全球市場上展開優勢競爭是很困難的任務。如果有一個既有領導產業的支撐,產生跨產業的綜合效應,那麼新興產業成功的機會就大為提高。不過,新興產業與既有產業市場不能重疊,否則整體經濟的效益就無法擴大,跨產業的產值擴張效果偏低,對於國家經濟發展也不會有太大的助益。
這本書的研究範圍從積體電路產業跨足到液晶顯示器產業,不僅僅使分析的視野更為宏觀、更為全面,也替台灣1980年代產業轉型與發展勾勒出比較完整的圖像。更重要的是,理論分析能夠為實質產業政策的擬定奠定基礎,為台灣產業發展的走向提出一些可以參考的決策選擇模式,這也是一個進行產業社會學研究的人希望能夠有所貢獻的地方。畢竟理論的研究分析不能離經驗世界太遠,衷盼個人的研究成果能為提供研究資源給學術界的社會大眾謀求經濟上的福祉,善盡一點研究者的責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