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最渴望與你互動的網頁-- http://socio.com.tw/forum
群學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ociopublishing
(舊) https://www.facebook.com/sociosp
群學噗浪 https://www.plurk.com/socio

目前分類:科技與社會叢書(STS/STSC)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面對蓋婭》立體書封.png

 

【書籍編號】STSC-014 ( 科技與社會研究譯叢 )

【中文書名】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

【原文書名】 Face Á Gaïa: Huit conférences sur le nouveau régime  climatique

【作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譯者】 陳榮泰、伍啟鴻

【ISBN】978-986-97474-3-1【圖書分類號/CIP】328.8 

【圖書關鍵字】蓋婭假說/人類世/氣候變遷/新氣候體制/生態的再政治化 

【定價】660 【頁數】464

【出版日期】:2019/07/26

 

 

太古時期,氧氣曾對生物是種毒素,直到光合作用出現改變大氣的組成
現今,人類則以另種尺度反饋地球,其每日活動的耗能堪比板塊運動

這是一部關於生態的社會理論,與人類/非人行動者的大歷史
本書讓我們澄清各種疑惑並做好準備,直面新氣候體制!


生命不只適應環境,也會調整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它們的生存。
幾十億年來,生物和環境相互作用,方才塑造出宜居的地球,
而這個自我調節的行動網絡,正是「蓋婭假說」震撼學界的創見。

然而,自地理大發現起,人類文明對環境的剝削,
已讓蓋婭對人類行動變得極度敏感。
科學家則紛紛宣稱地球已邁入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

面臨人類世的生態危機,該怎麼理解世界並採取行動,
才不至於落入氣候變遷懷疑論的陷阱?
本書提出反省「自然vs.文化」二分法的概念框架,
並強調氣候治理應跳脫主權國家的框架,
以納入「非人類」的行動者,重新開啟萬物的議會!


本書特色
 

  • 否認全球暖化的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象徵生態運動近年來最嚴重的挫敗。環保支持者的論述與戰略是哪裡出了錯?問題恐怕出在對「自然」概念的理解,而本書則對此進行最徹底的反省!
  • 質疑價值與事實截然二分的習見,科學並不完全歸科學,而是與政治息息相關。
  •  跨學科的討論,自然科學、社會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對人類文明的最新階段提供多面向的觀點。



▍蓋婭並非巨型恆溫器,也不是什麼超級有機體,可以用來代替神話裡的大地之母。在我眼中,所謂「面對蓋婭」,應該是指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根據生物跟地球的關係來重新定義牠們,而非乞靈於某個更高或預先決定的自然秩序。

▍生命體不能獨立自存,就像細胞、細菌或人,都不是可以各自區別開來的。……生命體就像最近一本新書的書名那樣,「一切糾纏不清」。細胞本身就是多個獨立生命的重疊;我們的身體也一樣,不但需要基因,也要依靠數之不盡的小蟲子,包括那些住在我們腸道裡或皮膚表層的微生物。

▍在蓋婭尚未來臨之前,當住在現代工業社會裡的居民重新面向自然,他們看到的是必然的領域;而當他們凝視社會,他們看到的卻是自由的領域——就像哲學家說的那樣。但在蓋婭以後,這兩個領域便無法嚴格區分開來:任何生物、任何活的東西,都不再臣服於某個更高的秩序……畢竟,這些生物都互相糾纏、重疊在一起,而且都是同謀。

▍從人類世開始,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兩者已踩在相同的土壤上,亦即我們所共享的臨界區。

▍當氣候懷疑派詆毀氣候學者的科學,譴責氣候學者的舉止就像遊說集團,這些懷疑論者自己其實也集結成一個團體。他們重新分派構成世界的成分,諸如「我們能對政治有何期待」,以及「科學應當如何運作」……既然如此,氣候學者為什麼就不能照辦?

▍如果有人試圖區別科學和宗教,那麼將會出現一場屠殺,因為科學裡向來有宗教,宗教裡也一直有科學。

▍儘管「自然」一詞以不可對它有異議著稱,但這個概念卻是再模糊不過了,無論如何最不可能的便是拿它來終止衝突。

▍「自然」才是普世的、分層的、無可置喙的、系統性的、去生動的、全球的,並且對我等命運無動於衷。蓋婭並不如此。我們說過,每一個行動能力(agency)都藉修改周邊環境以追求自身利益,它們造成了錯綜複雜而又無法預料的後果。而蓋婭只是一個名字,我們不過是用它來指出這一切後果。

▍希望是行動的敵人,像希望一切會變好,與希望最壞的情況並不總是會發生。……在開始行動前,應當先把希望從我們萬分樂觀的生活領域中根除。這也是為什麼考慮再三後,我決定把這一系列演講放在但丁陰鬱的警語之下:「拋棄一切希望」


小辭典
 

  • 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1960至1970年代,由發明家兼化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所提出,他認為地球表面的生物圈與環境構成了能自我調節的演化系統。有別於達爾文主義,洛夫洛克認為生命除了適應,也有調整環境的能力。隨後,以推動內共生學說聞名的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也協助蓋婭假說的發展,她強調生命體不能獨立自存,生命體之間必然相互依賴與糾纏,遂顛覆了當時如日中天的新達爾文主義者之想像。不過,由於「蓋婭」之名取自希臘神話的大地女神,使此學說常遭到誤解,被認為帶有宗教、天意的色彩,本書作者拉圖因而試圖證明,蓋婭假說並不包含任何目的論或整體論。

 

  • 人類世(Anthropocene):或譯人新世,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及其同僚Eugene Stoermer於2000年提出的分期概念,位於全新世之後,在此時期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了劇烈影響。查拉切西奇(Jan Zalaciewicz)則在2012年國際地質學大會提案將人類世納為正式的地質年代。關於人類世開始的時間點,專家意見頗為分歧,有人認為始於原子彈試爆的1945年,亦有人認為可追溯到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本書則建議將印地安人滅絕、美洲大陸林地再生(使二氧化碳濃度位於低點)的1610年,訂為人類世的起點。

 

 

目錄
 

推薦序 蓋婭的終局之戰:直面真相,正視大地的臉/張君玫  

推薦序 人類世的憂鬱與療癒/洪廣冀

台灣版序 拜訪蓋婭發現者

前言

 

第一講 論自然(這概念)的不穩定性

與世界的關係發生突變◆被生態問題搞瘋的四種方式◆「自然/文化」的不穩定關係◆向人的天性求庇護◆向「自然世界」求援助◆偽氣候爭議的大用處◆「去跟你老闆說,科學家已經走上戰爭之路了!」◆從此我們試著從「自然」通往世界◆如何正眼面對

 

第二講 如何不把自然生動化,或去生動化

那些「不願面對的真相」◆描述是為了警告◆把精神集中在行動能力上◆分辨人與非人的困難◆「但它就是激動起來了啊!」◆自然法的新面貌◆論混淆原因與創造這令人遺憾的傾向◆通往將不再是宗教的自然?

 

第三講 蓋婭,自然的形象(總算變得世俗)

伽利略、洛夫洛克:對稱的兩位發現者◆蓋婭,一個對科學來說頗為棘手的神話名號◆以巴斯德的微生物作對照◆洛夫洛克也在大量繁殖微行動者◆如何避免系統的概念?◆生物體製造自身環境,而非適應環境◆論稍微複雜化一些的達爾文主義◆空間:歷史之子

 

第四講 人類世與全球(形象)的崩毀

人類世:一種創新◆思想與榔頭◆不穩定時期的爭議字眼◆瓦解人與自然形象的理想時機◆斯洛特戴克或球體形象的神學起源◆科學與全球的混淆◆泰瑞爾反對洛夫洛克◆反饋迴圈並不勾勒出全球◆另一個組構原則總算出現◆憂鬱或全球的終結

 

第五講 如何召集不同的(自然)民族

兩個利維坦,兩種宇宙論◆如何避免眾神之戰◆棘手的外交計畫◆召集「自然民族」是不可能的◆如何得到一次談判機會?◆論科學與宗教之衝突◆「終結」一詞意義的不確定性◆對互相競爭的集體作比較◆放棄整個自然宗教

 

第六講 如何(不)了結「時間終結」

1610年,決定命運的事件◆史蒂芬.圖敏與科學的反宗教◆尋找「抑制解除」的宗教根源◆「把天堂帶到地球」的奇怪計畫◆沃格林與諾斯底主義式的化成肉身◆論氣候懷疑論的末世根源◆從宗教到世俗再抵達地上◆「蓋婭民族」?◆如果別人指責你抱持「末世論述」,你該怎麼回答?

 

第七講 戰爭與和平之間的(自然)國家

卡斯巴.弗列德里赫的「大藩籬」◆自然之國的終結◆適當攝取施米特◆「我們在尋找地球的規範意義」◆戰爭與警察程序之間的差別◆如何轉身面對蓋婭?◆人類與「在地人」的對抗◆學會辨認競逐的領

 

第八講 如何治理你爭我奪的(自然)領土

「談判劇場」,2015年5月亞曼第埃劇院◆學習召開沒有最高仲裁的集會◆擴展到非人類的締約方會議◆增加利害相關者◆勾勒臨界區◆找回國家的意義◆「願祢受讚頌!」◆終於面對蓋婭◆「是陸地,是陸地!」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出生於法國知名酒鄉伯恩(Beaune)。哲學是拉圖最初接受的學術訓練,之後於非洲服役期間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並曾在象牙海岸從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間,他在加州的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進行參與觀察,充分運用民族誌方法。1979年,與社會學家伍爾加(Steve Woolgar)合著《實驗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調查的具體成果,也是新興學術領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1982年起,拉圖任職於巴黎高等礦冶學院的創新社會學研究中心(CSI)。在CSI他與同僚發展並奠定「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的基礎。在2005年底從CSI轉至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的組織社會學研究中心(CSO),2013年起擔任巴黎政治大學媒體實驗室(Médialab)負責人。  

拉圖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

 

譯者簡介  

 

陳榮泰

台大化工系、清大歷史所畢。

伍啟鴻

畢業於清大哲學所。

兩人合譯有《寄食者》、《激情的經濟學》、《巴斯德的實驗室》、《失控的佔有慾》、等書。歡迎賜教:eengthaix@gmail.com。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領域

Territory: a short introduction

者:David Delaney 大衛‧狄連尼

譯者:王志弘、李延輝、徐苔玲

上市日期:2017年2月7日

定價:350元

ISBN: 978-986-92803-6-5


群學「概念書房」第四部!

簡單地看,領域就是那麼一條線靜靜地躺在那裡,好像生來就該如此,區分裡外並生成秩序。

但如果我們想,這條線是誰劃的?……這條線就動了起來。權力的交織讓這個世界產生了數不盡有形無形、大大小小,交疊、甚至流動的領域。領域不僅是一條線及其圈出來的空間而已,而是與社會過程密切相關,在特定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下,空間、權力、及意義(或經驗)的群集。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92803-4-1.jpg

 

是誰創造「巴斯德」並且站上歷史的舞台?誰又在這洪流中逐漸隱沒?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細菌學之父,醫學邁入新時代的象徵,法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如今以巴斯德為名的街道遍布法國大小城鎮,他的成就無可質疑,然而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卻向這公認的事實提出疑問:為什麼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全數歸功於巴斯德的天才?

本書是世界重量級思想家拉圖的經典著作,不以偉人當作一個時代的答案,他將巴斯德放回在普法戰爭中落敗的法國。戰後法國政府力圖振作,而改造國民體質是走向富強的必要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法國十九世紀公共衛生運動的序幕。與此同時,巴斯德在實驗室與細菌交戰,最終掌握細菌的特性,並提出細菌傳染導致疾病的理論,然而這一時一地一個團隊的研究成果竟透過新聞媒體迅速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可,讓他成為細菌的代言人。這時衛生專家接手把實驗室的成果導向法國再生的關鍵,將巴斯德高舉為科學精神的象徵,而細菌則是全法國都應該齊心對抗的敵人,使得公衛運動的推展逐步取得正當性,深入各個層面,上至城市下水道開鑿的施政績效,下至不可隨意吐痰的個人道德要求。

有別於偉人獨自改變世界的線性敘事,拉圖呈現一幅紛亂的景像,其中的人物懷抱各自的企圖,彼此結盟、互相利用,為了說服對方而四處奔走,在不斷的角力當中界定社會、創造歷史。

本書特色

◎認識法國公共衛生的歷史,衛生清潔如何轉變為施政績效與個人的道德約束。

◎解構偉人敘事,指出時代的變革是眾人為實現各自的目標與利益而持續角力的過程。

◎拋開抽象的理論語言,學習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來描述這個世界。

作者介紹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出生於法國知名酒鄉伯恩(Beaune)。哲學是拉圖最初接受的學術訓練,之後於非洲服役期間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並曾在象牙海岸從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間,他在加州的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進行參與觀察,充分運用民族誌方法。1979年,與社會學家伍爾加(Steve Woolgar)合著《實驗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調查的具體成果,也是新興學術領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1982年起,拉圖任職於巴黎高等礦冶學院的創新社會學研究中心(CSI)。在CSI他與同僚發展並奠定「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的基礎。在2005年底從CSI轉至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的組織社會學研究中心(CSO),2013年起擔任巴黎政治大學媒體實驗室(Médialab)負責人。

拉圖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

譯者介紹

伍啟鴻

清大哲學所碩士。近年投入生態農業,試以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摸索人類物種的定位,以及群我的相處之道。譯有《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

陳榮泰

清大歷史所碩士。因學習科技與社會(STS)而接觸拉圖的社會學以及塞荷的哲學。近來關注複雜系統(包括生態農業)中的知識與倫理問題。譯有《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

目錄

導讀 布魯諾.拉圖的巴斯德/陳宗文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上篇 巴斯德:細菌的戰爭與和平

前言:材料與方法 
如何對無可爭議的科學提出異議?/構成我們世界的方法

第一章 微生物由強而弱 衛生專家由弱而強 
我們有必要談論「巴斯德」,甚或巴斯德嗎?/在健康與財富之間:無可爭議的衝突/衛生專家:具爭議的革新運動詮釋者/自生自滅的衛生學運動/衛生專家對巴斯德深信不疑/反對者:柯霍和佩特/我們當中有叛徒/「我們」的數目遠非我們所料/從社會的科學到聯結的科學/如何變成無可爭議/衛生學與必經關口/衛生專家為自己創造時勢/必須懂得如何完成一門科學/從無可爭議的新行動者,到權威而專制的新施為者

第二章 你們將成微生物眼中的巴斯德!
如何測量巴斯德派學者的位移?/毒性的變異/傳染環境,或背叛轉譯/巴斯德本人如何位移/實驗室作為無可爭議的支點/巴斯德派學者的彈簧跳/第二階段:返回實驗室/證據的劇場,或如何以最大多數形成無可爭議的局面/普儀堡,第三階段的開始/見微知著:第三階段的終止/巴斯德派就是風格/巴斯德學院的《年鑑》/《年鑑》的滑動進程

第三章 戰爭與和平 
嚴酷的時勢/軍醫/醫師認為巴斯德具有爭議/如何捍衛醫病之間獨特的密談關係?/一位行動者把另一位變成病人/當被動的病人成為行動者/為防革命,我們來準備演變/勝人者人亦勝之,譯人者人亦譯之/最終達到的強制/熱帶的梭倫,巴斯德派的肖像

跋:過渡 

下篇 不可化約論
導言 
第一章 通往權勢之路 
第二章 聯結的邏輯(社會學) 
第三章 人類的邏輯(人類學) 
第四章 非化約的「科學」 

書籍資訊
 
書系編號:STSC-013 科技與社會研究譯叢
書名: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
作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譯者:伍啟鴻、陳榮泰

ISBN:978-986-92803-4-1 圖書關鍵字:1.公共衛生史 2.法國

出版日期:2016.06.13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系編號:STSC 012

書名:透視科技與社會

           的九道工法

出版日期:2015.10.22

作者:綾部廣則、梶雅範、神里達博、小林傳司、調麻佐志、杉山滋郎、塚原東吾、平川秀幸、廣野喜幸、藤垣裕子、松原克志、宗像慎太郎

定價:440元

ISBN :978-986-6525-95-7

 

 

                         

九個重要案例,看透生活中切身的安全議題

九道思考工法,按部就班重奪回生活自主權

 

天氣預報細懸浮微粒超標,下班後小王戴上口罩走出公司,順路走到超市買一瓶牛奶回家,但哪一牌的牛奶才是安全的?喝豆漿吧,那麼非基因改造黃豆的標示在哪裡?出了超市買晚餐,前些日子烹調用油大廠連環爆出問題,現在外食真的安全嗎?回家之後,上網隨意留言開個玩笑也要小心,誰知道會不會被告?上床睡覺開冷氣,腦中閃過福島核電風波,響應節能省電吧,但不開冷氣,地球暖化成這樣,吹電風扇還是熱熱熱!……小王的一天就這樣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明天恐怕只是今天的複製。

 

難道只能這樣嗎?科技主宰了現代社會,科技帶來生活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大大小小的風險與災難。政府的失能,更加深了民眾的恐懼,不安的感覺逐漸蔓延。我們連日常生活中吃下肚的坐上去的穿上身的住進去的都難以確定安危,安身立命變成一種奢侈。聽天由命就是我們的宿命?

 

 安身立命,真的那麼困難? 

日本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傾注全力,由多名學者合寫出這本深入淺出、兼具案例和理論的通識著作,期間國際知名STS學者也紛提懇切的建議。它可以是給學生的通識教科書,更可以作為給一般大眾的「教養書」。書中選取九個日本特別重要且具代表性之科技災害案例並深入分析,時間從五零年代到今天;從國際知名的痛痛病與水俁病,到近年全球都議論紛紛的狂牛症、愛滋與核能議題,以至新興爭議──網路訴訟。這些不只是日本,也是現今台灣所不得不面對、卻又躊躇不前的難題。更可怕的是,未知的災難還會一直到來!

 

本書嚴格審視政府、專家與科技廠商的作為,並提供民眾必要的科技素養。對於專家的建言,以及專家和政府的合作,我們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如何判斷、如何檢視?此書破除專業與常民生活的籓籬,透過殷切平實的書寫,邀請大家共同來思考這些難題,覓尋安身立命之道。

 

【本書特色】

《九道工法》一書,雖然有多樣又複雜深入的東洋STS個案教材,但在東大教授藤垣裕子的仔細串聯與整合下,卻形成了一個整合一致的STS分析角度。她深入而淺出地介紹了本書的分析角度,含蓄而避免提到太多歐美STS理論工具,顯示出一種東洋特有的簡明分析、一種窗明几淨的日本論述美感。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傅大為

 

 

在某些閱讀時刻,我還真覺得眼前就是哆啦A夢的STS工具箱。面對沒完沒了的麻煩,哆啦A夢拿出各種法寶。機器貓有任意門、時光機、記憶麵包,STS有風險分析、強綱領、公民參與。這本書兼具教科書、工具書、簡易方法手冊的靈活編排,跟哆啦A夢的寶庫一樣讓人眼睛一亮。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吳嘉苓

 

【目錄】

推薦序/傅大為 來自東洋的STS九道工法

推薦序/吳嘉苓 哆啦A夢的STS工具箱

前言

案例分析

 1   水俁病案例中行政、科學家、媒體的相互作用   杉山滋郎

    ──震驚世界的日本50年代兩大公害之一的水俁病期來龍去脈。

2   痛痛病問題解決過程中專家與市民扮演的角色  雅範

  ──兩大公害之一,其解決經緯以及與水俁病之比較。

3     文殊訴訟探討日本核能問題   小林傳司

  ──大眾期待的核能廠安全程度與專家判斷是否有出入?

4藥害愛滋問題的STS分析   廣野喜幸

  ──國際蔓延的新興病症,各政府的應對態度及速度天差地遠。

5     BSE牛海綿狀腦病狂牛病探討日本食品問題   神里達博

  ──面對無法確定病因的新病症,政府該如何應對?

6     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治理    平川秀幸

  ──商業利益?還是社會環境價值?哪個較為重要?

7     醫療廢棄物之攻防    松原克志

  ──居民要求的不只是客觀角度的安全,也是主觀角度的安心。

8     全球暖化與不確定性    宗像慎太郎‧塚原東吾

  ──用科學計算出的全球暖化趨勢,真的能夠解釋我們的生活環境嗎?

9     先進技術與法律:從Winny事件談起    調麻佐志

  ──當網路科技被利用於犯罪時,軟體開發者責任何在?

  解說:邁向進階研究(Advanced-Studies

  ──想要剖析科技與社會問題時,這裡教你需要的步驟及重點。

   研究取徑的趨勢

  ──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漫漫長路歷史,怎麼發展到今天。

  專有名詞解說

  ──讓你一窺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重要概念。

基本參考文獻

後記

索引

作者介紹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勒的釣竿

李屹(elek)

在學院之外,卡爾・波普的名氣恐怕沾了索羅斯不少光。索羅斯自承為波普門人--雖然2007年他倒打一耙,批評「開放社會」概念不敵公關與媒體操弄--波普與右派似已結下不解之緣。反觀孔恩,其著作是晚近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STS)課程的必讀書目,而且位置總是放在波普後一週。如此排序不只反映出版年份,更顯現出學術輿論市場的評價,即「典範論」的解釋力壓過「否證論」,或至少有所修葺。此外,歐美學術買辦論及「後現代」這一整掛鹹粽時,也三不五時帶到孔恩的概念,或像阿岡本那樣善用其「發展能力」

輿論態勢如此,富勒這本小書可謂翻案文章。怎麼個翻案法?我們常讀常討論作品本身,但富勒觀察的重點是「作者如何觀察」:這些作品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寫出來的?當時作者身處社會上的哪個位置?--初出茅廬、亟待獲肯定與晉升,抑是戰爭、政治迫害等原因,逼他從歐陸遷徙至大西洋彼岸?不管大家說這些作者彼此對立、互補,還是批判與克服,他們既學術討論上被連結起來,有哪些因素作用?為什麼有些作品剛面世時被批評得體無完膚,若干年後卻翻身登上該領域必讀的經典地位?為什麼科學史家寫的科學史,跟我們打小在故事書、課本或《天下》、《遠見》等媒體上讀到的故事,彷彿風馬牛不相及的平行時空?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逆向的反序

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在這個二十一世紀的後冷戰時代,當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出版五十年,如果要寫一本書,宣稱當年的批判主義哲學家波普其實是多麼的重要、其實遭受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並不容易。但是當今哲學界的位奇人、哲學大師殺手、可以寫五百頁的大書放一千個註腳專為批判孔恩一個人的富勒,卻有辦法做到。為此,他加寫一本薄薄兩百頁沒有註腳的小冊子,號稱是他批判孔恩那本大書《孔恩︰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史》(Thomas Kuhn: A Philosophical History for our Times)的續篇。

許多人說孔恩的才幹之一,在於發明深刻有力的概念,如典範、常態科學、異例與危機、不可共量性等,但是一生幾乎以批判孔恩為職志的富勒,其實也是發明有力概念或論點(雖然有點譁眾取寵)的高手。在這本續篇裡,雖然有些概念早已出現在他的《孔恩》一書中,如作為小廝(underlabourer)之道的哲學、如托利歷史學家、如給孔恩戴上的冷戰戰閥(cold warrior,內文譯為冷戰戰士)的帽子等,但富勒在此書中也持續丟出一些引人反思(或讓人皺眉)的新概念或論點,如強調波普其實有個理性主義左派的過去,與法蘭克福的阿多諾十分相近;又如訴諸功利主義的「負面責任」,來替歷史上的贏家(如孔恩)或輸家(如波普)算算責任的帳,富勒算帳的結果,多少可以預料的,是波普其實是個堅持原則的頑固啟蒙英雄,而孔恩則是以「不作為」來坐收贏家歷史成果的狡猾業餘哲學家。甚至,除了半開玩笑提出的托利歷史感之外,富勒也提出了如抗議科學(protscience)這樣的概念,意在比喻歷史上天主教霸權與清教(protestant)的關係。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S        

 

《孔恩vs.波普》導讀︰「科學之魂」與我何干?(上)

 

科學樂觀論在政治上的失勢

1990年代初蘇聯集團垮臺、冷戰結束後,支持上述那種計畫經濟、政府調控的幾種政治思想幾乎完全失去威信。蘇聯集團的分崩離析就不用提了。英國柴契爾和美國雷根政府是目標清楚、步驟井然地把他們國家的社會民主式的政策措施與機制一一消滅︰取消政府對市場與私有企業的各種管制、公辦事業紛紛私有化、工會力量被鎮壓削弱。這兩國的大學從那時起年年漲學費,從基本上由稅收預算支持的公共服務機構變成「教育產業」,要賺錢、要講產值。西歐國家的社會民主措施退潮得比較慢、遇到比較多的人民政治抵抗。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則被種種經濟政治危機逼得放棄以前追求經濟自主的發展方向,學台灣經驗,設立加工出口區招商引資。沒多久,衡量各國政府表現的標準幾乎就只剩一個︰所謂「國家競爭力」,就是各國(包括本國)資本想在這個地方投資的意願高低。這個變化通常被稱為「全球化」或「新自由主義」。2008年從英美金融核爆開始的一連串全球經濟危機及其觸發的一些國家的政治危機,是這個過程一路發展下來的晚近後果,未來可能還有更多。

這個巨大歷史轉折的前因後果多端。最常見的一種無聊解釋就是所謂「潮流之所趨」,波普稱類似的政治思想與歷史觀為「歷史主義」(historicism)的謬誤,認為這不但是癱瘓思考、單純為贏家鼓掌叫好,還有滋生極權主義的危險。比較縝密的分析很多,包括金寶瑜的《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2005)和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台北︰群學,2008)等許多出色的著作,在此就不贅言。本書的論題或許能夠有助於思考的,是新自由主義興起的歷史過程中,一個關鍵性的思想側面︰「科學」及其種種衍生物在政治上廣泛地失去人民信任。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之魂」與我何干?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科學之魂」?對很多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的人來說,這恐怕是個難理解又無趣的題目。

對於實際在大學理工醫農科系與研究機構工作、在經同儕審查的專業期刊發表研究成果的人(也就是「科學家」)來說,科學是份工作,或許還是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但說它有什麼「魂」,恐怕就太玄了。靈魂是宗教領域的課題吧。實際上,如果把「科學之魂」理解為科學的「本質」,二十世紀初以來,專注探索這個問題的研究者,多半在人文社會學院的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與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等領域,而非理工醫農學院。換句話說,他們不是狹義的「科學家」。

對於不在上述群體中的人(也就是科學的「素人」、「大眾」、「外行人」)來說,科學是別人的事。你可以被動地在「科技大觀」之類的電視節目裡聽著旁白以一種永遠驚嘆的語調介紹尖端新知,也可能自己必須面對牽涉到某種科學知識的重大抉擇︰例如聽醫師對檢驗報告的判讀來決定是否要接受這種或那種治療。在像重大開發案的環境衝擊、某種食品添加物的潛在健康危害這類的公共議題上,你可能會自己積極地找資料、嘗試判斷各種紛雜資訊的可信度。現在台灣這樣的「素人專家」的確愈來愈醒目可見。但是,你也可能跟很多人一樣,被動地抱怨著「連他們專家都沒有共識,叫我們小老百姓怎麼辦?」。

而對於許多在台灣近三十年來的政治社會變遷過程中成長的人來說,「科學之魂」或是其他相關的概念─「科學精神」、乃至「理性」甚或「科技理性」─總是讓人心生提防。雖然,從五四時代的胡適、丁文江到《自由中國》的殷海光,的確有個二十世紀的東亞知識傳統把「科學」與「民主」當成缺一不可的「現代化包裹」的關鍵成分,認為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是「官大學問大」的專斷獨裁的對立面。

但是,現實教育我們,很多時候,「科學」論述往往是菁英官僚壓制異議的說法,而公眾事務上不容挑戰的科技權威正是威權政體的一部分︰例如據說非常安全可靠的核能電廠和大石化廠、例如老是要人民犧牲權利來成就他們制訂的經濟發展計畫的官員。他們老是把持反對意見的人,尤其是普通百姓,說成是「民粹主義」、「非理性」。也難怪許多台灣人一聞到菁英主義的氣味就反彈;我們太熟悉那種「我是專家、你們不懂啦」的跋扈姿態了。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事關「科技」的事務上,戒嚴時代(也許現在還是),但凡反對政府或財團者都會被官方媒體稱為「偏激、情緒性、主觀」,而站在權勢豪強那邊的人則是「中立、理性、客觀」。這種鮮活的歷史經驗使得「民間力量」(一個含糊多義的詞彙)喜歡「民主」遠勝過「科學」,「科學」彷彿是科技官僚的專利。在這個意義上,「科學」是與「民主」相悖反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的是確定而不容挑戰的「客觀事實」,民主程序體現的卻是可以爭論、可以改變、大家說了算數的集體感知。

充滿爭議的學者史帝夫.富勒試圖以這本《孔恩vs.波普》探討的─或者,更正確地說,試圖挑逗讀者去探討的─是個充滿現實性的課題。在「科學」與「民主」糾纏不清之際,本書關注的不僅僅是關於「科學」這種知識及其社會組織,而是更大範圍的關於理性與政治、知識與公共生活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的問題。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TSC 011

    書名:孔恩vs.波普︰爭奪科學之魂

    出版日期:2013.09.12

    作者: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

    譯者:翁昌黎

    校訂:陳瑞麟、陳信行、林正慧、李屹

    規格:15 x 21 cm

    頁數:288頁

    定價:300元

    ISBN:978-986-6525-75-9

   

【內容簡介】

1965年,由拉卡托斯搭台,初出茅廬的科學史家孔恩與聲譽卓著的資深科學哲學家波普,在倫敦上演了一場戲劇性的辯論。此次交鋒使得視科學為典範轉移之過程的孔恩聲望大漲,也奠基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歷史地位,而把科學與「開放社會」等民主價值聯繫在一起的波普,則成為歷史的輸家。但這樣的結果是否公允?對科學的發展又是利是弊?

英美學界著名的狂狷之士富勒,解析兩位主角的社會背景、理念起源、學說中的宗教與政治涵義,以及他們在冷戰對峙中的處境與表現,向讀者展演了一場精彩的翻案對決。在富勒眼中,孔恩是個以「不作為」迴避社會責任的狡猾業餘哲學家,而將批判視為通往知識的唯一可靠方法的波普,才是真正堅持原則的反權威主義者。

不論你是否同意富勒的觀點,他的提問與淋漓盡致的分析都提供了極佳的「釣竿」,可供讀者自行琢磨,甚至小試身手。而在這個科學時常成為公共爭議戰場、不同陣營往往相互指責「菁英主義」和「民粹」的時代,透過富勒之眼重新理解經孔恩對決波普而張立的不同科學觀,或許也能帶領我們重新找回科學的批判力量。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TSC010
 書        名:我們從未現代過
 出版日期:2012.10.05
 作        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譯        者: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336頁
 定        價:380元
  I  S  B  N:978-986-6525-60-5

 

專業推薦

我們在自己生活周遭目擊到許多拉圖書中所描述的新興現象,從而感到訝異、興奮、疑慮、不安,因而可以由閱讀本書深化自己對這些現象的理解、綢繆我們的對策。而我們曾在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中被西方人視為不科學的、無法理解的他者,是以我們更有理由要從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來閱讀本書,我可以向讀者保證,這將是一個最有啟發性而愉悅的閱讀角度。
——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當然在其原生地的社會時空、理論脈絡,與學術辯論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如此大費周章地翻譯本書,並不只是為了引介。除了擴大本書的閱讀群,讓大家領略拉圖與ANT的思考理路外,更希望讓讀者能帶有距離地思考這本書:不是生硬地吞下本書的論點,而是加以消化,並實際帶著這種視野,拓展對自身立足的社會處境的思考與實作。這也是對當前在地STS研究者的工作期許——理解與創造。
——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書展現宏大的企圖心,以科學為切入點,進而企求全面檢討「現代性」這個核心問題

拉圖重新審視現代性論述中一系列的「大分裂」(自然 vs. 文化、主體 vs. 客體、事實 vs. 價值、現代的我們 vs. 傳統的他者)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TSC009
書        名:科技與社會︰社會建構論、科學社會學
                 和知識社會學的視角
出版日期:2012.02.22
主        編:黃之棟、黃瑞祺、李正風
作        者:王小紅、李正風、沈小白、徐飛、程志波、
                    陳瑞麟、黃瑞祺、黃之棟、崔波、樊春良、
                    劉文旋、戴東源、蘇俊斌
規        格:14.8 x 21 cm
頁        數:400頁
定        價:400元
I  S  B  N :978-986-6525-51-3

 

喜見這本書能承先啟後,既紮根於愛丁堡學派在知識社會學及科學哲學的基礎,生動闡述學派近二十年較主要的理論和應用發展;亦立足於華人學者的視點和脈絡,開拓愛丁堡學派在華文學術界發展和應用的前沿。誠意推薦給所有懷抱人文關懷、留心科學在社會發展的朋友。
——蕭亮思(香港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

「愛丁堡學派」這個屬於20世紀70年代的名字,會為21世紀的科技與社會學科在中文社會的發展帶來什麼啟發?藉由這本匯集兩岸著名學者學術論文的集子,讓我們看到科技與社會的創始、發展與未來。
——方薌(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TSC008
書        名: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
出版日期:2012.02.06
主        編:盧孳艷、蔣欣欣、林宜平
作        者:張淑卿、范國棟、翁裕峰、尤素芬、盧孳艷、林雪貴、
                     楊舒琴、吳燕秋、王秀雲、蔡友月、陳嘉新、吳易叡、
                     林修雯、蔣欣欣、林宜平、安勤之、曾凡慈
規        格:14.8 x 21 cm
頁        數:464頁
定        價:450元
I  S  B  N :978-986-6525-50-6

各方推薦(依姓氏筆劃)
王秀紅(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李孟智(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院長)
李佳燕(前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醫師)
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月枝(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名譽教授暨兼任教授)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傅大為(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兼院長)

這可以說是第一本將護理融入社會的不同觀點,提出多元面向的辯證與論述。討論的議題,亦廣泛涉及醫療、社會、歷史、性別、倫理、科技、政策的辯證。——王秀紅(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這本書完整地呈現了護理與社會大環境的關係。身為一位護理人員,看過本書,我相信一定能增廣自己的專業視野,對「人」或「病人」有不同的看法。——陳月枝(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名譽教授暨兼任教授)

本書涵蓋了醫療史與護理史,醫療管理、醫護勞動、WHO的精神衛生、醫院診所、社區、乃至離島原住民領域的精神心理衛生研究,以及篩檢技術、DDT、保健食品等STS與社會學的議題。十分紮實、且又易讀。——傅大為(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兼院長)

護理乃照護、同理心與陪伴之最佳典範,故護理專業人力之培養應涵蓋以人為中心之身、心、靈、社會層面相關知識、態度與技能的全方位教育和訓練。本書由醫、護、人文、社會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展開世紀對話並演繹創新思維,打造出學子最佳教材,特此推薦也。——李孟智(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院長)

在醫療、健康與人的三角關係中,本該成為中心的「人」,卻一向被壓縮到讓人視而不見,而護理是在醫療照顧中,使「人」浮現的樞紐。這樣的跨界思索、打破慣性的思維,所有關心醫療者都應該捧讀。點亮所有健康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眼,張眼看到健康維護和每個人的性別、種族、文化、心理與社會糾結的層層關係。而因為看到了人,醫療照顧才有存在的價值,健康得以自我與他我完整呈現。——李佳燕(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醫師)

 

2012. 02. 03 台北國際書展,群學攤位新書首賣 !!!!!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TSC007
 書      名: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出版日期:2010.11.03
 作      者:唐娜.哈洛威(Donna J. Haraway)
 譯      者:張君玫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544 頁
 定      價:550 元
  I S B N :978-986-6525-33-9

 

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傅大為  專文推薦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張君玫 專文導讀

當代最具思想深度和挑戰性的女性主義思想家
人文社會科學、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重要且必讀的經典之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書籍編號 :TSTS 02
 書  名 :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
 原文書名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出版日期 :2010.02.11
 作  者 :陳瑞麟
 規  格 :21×15公分
 頁  數 :448 頁
 定  價 :450 
 I S B N  :978-986-6525-24-7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王文基
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古智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尚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林陳涌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 /祝平次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洪振方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秘書長 /郭文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谷銘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陳思廷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傅大為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 /黃俊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楊文金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專任副教授 /趙相科
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蔣佳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劉湘瑤

聯名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

STSC06
書  名:回答科學是甚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
出版日期:98.04.15
作  者:傅大為
規  格:11 x 18.5cm) 
頁  數:272
定  價:250  
I S  B N
978-986-6525-10-0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書籍編號:STSC05
 書  名:科技渴望參與
 英文書名:Engaging the Public: An STS Reader
 出版日期:2009.02.16
 主  編:陳恒安、郭文華、林宜平
 作  者:王秀雲、李尚仁、周桂田、林宜平、
      林崇熙、胡湘玲、張淳美、張淑卿、
      許全義、郭文華、陳世榮、陳政亮、
      陳恒安、傅大為、羅志誠
 規  格:16.8 x 23(cm)
 頁  數:448 頁
 定  價:400 元
 I S B N :978-986-6525-08-7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