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編號:STSC010
 書        名:我們從未現代過
 出版日期:2012.10.05
 作        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譯        者: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336頁
 定        價:380元
  I  S  B  N:978-986-6525-60-5

 

專業推薦

我們在自己生活周遭目擊到許多拉圖書中所描述的新興現象,從而感到訝異、興奮、疑慮、不安,因而可以由閱讀本書深化自己對這些現象的理解、綢繆我們的對策。而我們曾在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中被西方人視為不科學的、無法理解的他者,是以我們更有理由要從被排除在外的「他者」來閱讀本書,我可以向讀者保證,這將是一個最有啟發性而愉悅的閱讀角度。
——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當然在其原生地的社會時空、理論脈絡,與學術辯論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如此大費周章地翻譯本書,並不只是為了引介。除了擴大本書的閱讀群,讓大家領略拉圖與ANT的思考理路外,更希望讓讀者能帶有距離地思考這本書:不是生硬地吞下本書的論點,而是加以消化,並實際帶著這種視野,拓展對自身立足的社會處境的思考與實作。這也是對當前在地STS研究者的工作期許——理解與創造。
——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書展現宏大的企圖心,以科學為切入點,進而企求全面檢討「現代性」這個核心問題

拉圖重新審視現代性論述中一系列的「大分裂」(自然 vs. 文化、主體 vs. 客體、事實 vs. 價值、現代的我們 vs. 傳統的他者),從而得出「我們從未現代過」這個聳人聽聞,卻又全然不同於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結論。在孔恩的鉅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週年的今天,閱讀拉圖的《我們從未現代過》,更可以深切感受到「科技研究」(STS)所走過一段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思想旅程。

《我們從未現代過》的重要性,在於提出理解自然與社會存在關係的新本體論架構,這提供了人們另一種理解歷史與世界的方法。本書法文版自1991年問世以來,迄今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在二十年後終於來到中文世界。

所謂的經典,是能讓不同世代的人在閱讀後都得到激盪與啟發,而《我們從未現代過》就是這樣一部遲來的經典。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出生於法國知名酒鄉伯恩(Beaune)。拉圖最初接受的學術訓練為哲學,後於非洲服役期間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並曾在象牙海岸從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間,他在加州的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進行參與觀察,充分運用民族誌方法。

1979年,與社會學家伍爾加(Steve Woolgar)合著《實驗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調查的具體成果,也是新興學術領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此後,拉圖成為該領域深具影響力的理論健將,以及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的主要建構者之一。1982-2006年間,他任教於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的社會創新中心。

2007年起,轉任巴黎政治大學。拉圖 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

 

【譯者簡介】

余曉嵐
國立清華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碩士,主修性別研究與中國婦女史。現任職於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林文源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學研究與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興趣為醫療社會學、工程研發與使用者研究、社會理論與經驗本體論。

許全義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國立交通大學科法所碩士。現任台中一中社會科教師。興趣專長為高中STS教育。

 

【目錄】

中文版序 / 雷祥麟
導讀 / 林文源
第1章  危機
第2章  憲章
第3章  革命
第4章  相對主義
第5章  重新配置
參考書目
索引

【精彩試讀】

 

1.1 混種物的增生
從日報第四版,我得知今年南極上空的測量結果不太理想:臭氧層破洞正不祥地逐漸擴大。繼續往下讀,我從大氣化學家轉到了原化公司(Atochem)和蒙桑托公司(Monsanto)的執行長,這兩家公司正在修改生產線,為了替換無辜的氟氯碳化合物—人們指控它們破壞了生物圈。幾個段落後,我碰見主要工業化國家的首腦,他們扯上了化學、冰箱、噴霧劑和鈍氣。但到了這篇文章結尾,我發現氣象學家不同意化學家。怎麼說呢?氣象學家正在討論和人類活動無關的氣候循環波動。所以,工業國家現在不知如何是好,國家首腦們也裹足不前—我們該等等嗎?還是已經太晚了?到了這版底端,第三世界國家與生態學家又對此表示懷疑,並且談論國際條約、延期償付外債、下一代的權利和發展的權利。    

同樣一篇文章混合了化學反應與政治反應。單單一條線串連了奧妙難解的科學和最卑劣的政治;串連了最遙遠的天空與某些里昂郊區的工廠;串連了全球規模的危機與迫近的地方選舉或下次委員會會議。其中的範圍、利害關係、時間架構、行動者,通通都互不相稱,但它們就是在那兒,被捲入同一則故事裡。    

在第六版,我得知巴黎愛滋病毒污染了蓋羅(Gallo)教授實驗室裡的培養基;然而我得知席哈克與雷根先生已嚴正宣誓不會重演愛滋病毒發現時的歷史。我得知強硬病友組織迫切需要的藥物,化學業銷售起來卻不夠積極迅速;我得知這種傳染病正在靠近撒哈拉的非洲蔓延。再一次,國家首腦、生物學家、迫切需要治療的病人與實業家發現,他們捲入了一場混雜著生物學與社會的混沌未明的故事。    

在第八版,有一個受日本人控制的電腦與晶片的故事。在第九版,有保存冷凍胚胎權利的故事。第十版報導森林大火的煙霧使某些生物學家亟欲保存的稀有物種喪命;在第十一版有佩戴項圈的鯨魚,牠們的項圈上附載著無線電追蹤器;第十一版也報導了法國北部有個礦渣堆(某種剝削勞工的象徵)因為滋養著稀有植物群,剛剛被列為生態保護對象!在第十二版,教宗、法國主教、蒙桑托公司、輸卵管、德州的基本教義支持者為了單一避孕措施而結為怪異同盟。在第十四版,高清晰度電視的訊號線數目把德羅先生(Mr. Delors)、湯姆笙公司、歐洲經濟共同體、標準化委員會、日本人(又來了)還有電視製作人集合起來。只把螢幕標準改動了幾條線,接著幾億法朗、幾千萬台電視機、數千小時的影片、數百位工程師與成打的執行長就化為烏有。    

幸好這報紙包括幾個使人放輕鬆的版面;它們純粹處理政治(激進黨的會議),還有文藝副刊,其中小說家們在津津樂道一些自戀自我的冒險經歷(我愛你……你不愛我)。若少了這些撫慰人心的專欄,我們恐怕要頭暈眼花了。因為這些混種文章正在增加,勾勒出科技、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技術、小說的糾葛。如果說閱讀日報是現代人祈禱的形式,那麼今天要是有人一邊祈禱,一邊閱讀這些混亂的事務,這人的確相當怪異。所有文化的事務和自然的事務,天天都攪和在一起。    

但沒人發現這件事令人困擾。像經濟、政治、科學、書介、文學、宗教、地方新聞等標題依舊各安其位,彷彿沒有任何異狀發生。最小的愛滋病毒帶你從性到無意識,然後到非洲、到組織培養、到DNA與舊金山。但分析家、思想家、記者與決策者為你把病毒走過的網絡,切成了微小的隔間。你將會發現這些小隔間裡,或者只有科學,或者只有經濟,或者只有社會現象、地方新聞、情緒、性。按下最無辜的噴霧劑噴頭,你將會出發到南極,並且從這裡到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到里昂山脈、到鈍氣的化學作用,然後或許到聯合國。但串連這些的線絲會柔腸寸斷,其數如純粹學科之多。不管如何,他們似乎都在說:不要把知識、利益、正義與權力混為一談。千萬別把天與地、全球與地方、人與非人混為一談。你可能會說:「但這些糾葛把事情混在一起,把我們的世界編織在一起!」分析家則回應:「就當這些糾葛不存在吧!」他們已經用仔細磨過的劍斬斷了「高爾蒂安結」(Gordian Knot)。「高爾蒂安結」的軸心應聲斷裂:分析家在左邊放上關於事物的知識,在右邊則放上權力與政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