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圖書基本資料
【書籍編號】Civil12(Civil 社會書)
【書名】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
【作者】陳瑞樺,楊淳卉,柯廷諭,陳震遠,盧敬文,羅景賢,何孟樺,魏揚,劉佳琪
【ISBN】 978-986-99477-7-0 【圖書分類號/CIP】733.9/123.9/133.5
【圖書關鍵字】人文社科/社會議題/社會抗爭
【定價】560 【頁數】 488 【開本】25開
【出版日期】2022/05/06
註釋
圖書基本資料
【書籍編號】Civil12(Civil 社會書)
【書名】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
【作者】陳瑞樺,楊淳卉,柯廷諭,陳震遠,盧敬文,羅景賢,何孟樺,魏揚,劉佳琪
【ISBN】 978-986-99477-7-0 【圖書分類號/CIP】733.9/123.9/133.5
【圖書關鍵字】人文社科/社會議題/社會抗爭
【定價】560 【頁數】 488 【開本】25開
【出版日期】2022/05/06
書籍編號:CIVIL 10
書名:製造低收入戶
出版日期:2015/02/16
作者:洪伯勳
定價:280元
ISBN:978-986-6525-88-9
「國家」這個巨人張開炯炯有神的雙眼向下望去,
國境內有多少因貧窮而掙扎、無力吶喊的人民,
宛如一堆石頭散落人間。他悲憫地伸手挑出一顆人民頑石,
為它鍍上「低收入戶」的金箔。
金箔在漫漫長夜中熠熠發光。國家巨人很滿意自己:
「看哪!國家多麼照顧貧窮的人民!」
然後他轉身離去,留下那一整袋被遺棄的石頭自生自滅。
問題在於低收入戶不等於窮人,低收入戶是製造出來的。低收入戶在2013年占台灣總人口的1.5%,主政者曖昧地將這1.5%的低收入戶視為全台的貧窮人口,台灣於是變成了全球貧窮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次低的突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貧窮人口比例竟是台灣的兩倍以上。本書就以接近白描的方式揭露了台灣政府治理貧窮的實相,並藉由剖析低收入戶審查機制,呈現出基層承辦人員的工作現場,赤裸裸地還原了基層承辦人員內心深處的掙扎,細膩描繪出制度如何扭曲人性。
本書邀請所有人進一步理解台灣當代的貧窮議題。貧窮議題不只是有關於貧窮,它還是所有福利制度的原點。
【本書特色】
伯勳的研究必然會讓許多人不安,但因為他豐厚且具體的描述讓他所探究的世界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文本中,讓我們無法迴避社會救助,這個福利國家最關鍵的基石,在臺灣居然如此空洞的事實。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伯勳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被排除在制度協助之外臺灣窮人的強烈關懷,以及對承受制度壓力、人力極度短缺、身處於臺灣第一線救助工作者的同理心。《製造低收入戶》在2015 年的當下,是一則誠懇的邀請與提醒,邀請所有人進一步理解臺灣當代的貧窮議題,也提醒公眾不透明的貧窮治理必須攤在陽光下接受檢視。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洪伯勳
1981 年生,臺北人。畢業於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現任職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信知足常樂是真理,
但反對放任這個世界的不公不義。
自知不是走上街頭的社運人士,
只期許自己能在職場和日常生活中盡力而為,讓社會變得更好。
【目錄】
推薦序 當社會救助不再是解決貧窮的方法 王增勇
推薦序 貧窮是富裕社會的鏡子 劉華真
自 序
引 言
第一章 甚麼是低收入戶
第二章 惶惶不可終日,充滿猜忌的救助官員
第三章 三種低收入戶審查機制,與焦慮的救助官員
第四章 貧窮人口數的弔詭之處
結 語 政策的批判與修正的方向
附 錄
跋
書籍編號:CIVIL 10
書名:製造低收入戶
出版日期:2015/02/16
作者:洪伯勳
定價:280元
ISBN:978-986-6525-88-9
「國家」這個巨人張開炯炯有神的雙眼向下望去,
國境內有多少因貧窮而掙扎、無力吶喊的人民,
宛如一堆石頭散落人間。他悲憫地伸手挑出一顆人民頑石,
為它鍍上「低收入戶」的金箔。
金箔在漫漫長夜中熠熠發光。國家巨人很滿意自己:
「看哪!國家多麼照顧貧窮的人民!」
然後他轉身離去,留下那一整袋被遺棄的石頭自生自滅。
問題在於低收入戶不等於窮人,低收入戶是製造出來的。低收入戶在2013年占台灣總人口的1.5%,主政者曖昧地將這1.5%的低收入戶視為全台的貧窮人口,台灣於是變成了全球貧窮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次低的突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貧窮人口比例竟是台灣的兩倍以上。本書就以接近白描的方式揭露了台灣政府治理貧窮的實相,並藉由剖析低收入戶審查機制,呈現出基層承辦人員的工作現場,赤裸裸地還原了基層承辦人員內心深處的掙扎,細膩描繪出制度如何扭曲人性。
本書邀請所有人進一步理解台灣當代的貧窮議題。貧窮議題不只是有關於貧窮,它還是所有福利制度的原點。
【本書特色】
伯勳的研究必然會讓許多人不安,但因為他豐厚且具體的描述讓他所探究的世界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文本中,讓我們無法迴避社會救助,這個福利國家最關鍵的基石,在臺灣居然如此空洞的事實。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伯勳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被排除在制度協助之外臺灣窮人的強烈關懷,以及對承受制度壓力、人力極度短缺、身處於臺灣第一線救助工作者的同理心。《製造低收入戶》在2015 年的當下,是一則誠懇的邀請與提醒,邀請所有人進一步理解臺灣當代的貧窮議題,也提醒公眾不透明的貧窮治理必須攤在陽光下接受檢視。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洪伯勳
1981 年生,臺北人。畢業於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現任職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信知足常樂是真理,
但反對放任這個世界的不公不義。
自知不是走上街頭的社運人士,
只期許自己能在職場和日常生活中盡力而為,讓社會變得更好。
【目錄】
推薦序 當社會救助不再是解決貧窮的方法 王增勇
推薦序 貧窮是富裕社會的鏡子 劉華真
自 序
引 言
第一章 甚麼是低收入戶
第二章 惶惶不可終日,充滿猜忌的救助官員
第三章 三種低收入戶審查機制,與焦慮的救助官員
第四章 貧窮人口數的弔詭之處
結 語 政策的批判與修正的方向
附 錄
跋
人間百態盡收社會學眼底
何明修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美國社會學家Robert Nisbet在一九七六年出版了《社會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Sociology as an Art Form),這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本小書。如同其他學科的發展,社會學越來越強調專業化,彷彿不採用高深的統計模式、艱澀的理論夾槓(jargons),就顯得不夠體面,或者不夠「科學」。相對於此,Nisbet認為,社會學其實是和繪畫、音樂、文學等藝術作品一樣,用不同的材料來呈現我們所身處的大千世界。好的藝術自然而然地吸引我們,引發出愉悅、欣喜、讚嘆等各種情緒反應,好的社會學研究也應該有相同的效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偉大的社會學著作都可以當作文學經典來看待。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不外乎是現代版的啟示錄,他用簡潔有力的語言來說明為何資本主義的喪鐘即將敲起。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也可以當成一齣悲劇來閱讀,就如同希臘悲劇一樣,苦難大都源於自不量力主角的自作自受。新教徒為了榮耀他們畏懼的上帝,拚命工作累積財富,拋棄了世俗的各種享受。他們的宗教熱忱帶來了資本主義,結果這種經濟形態反而導致信仰的退位,現代化的社會離上帝更為遙遠。同樣地,傅柯的《規訓與懲罰》是一本令人毛骨悚然的反烏托邦小說,傅柯從塵封己久的歷史檔案中,發掘出十八世紀關於監獄、軍營、醫院的設計圖,他嚴肅地指出,這即是早就預告好的現代社會圖像。現代人的自由是一種幻覺,其實我們是活在無從遁形的監控之中。
社會學看清時代巨輪的軌跡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太陽花結束的當天,四月十日早晨,台北市中正一分局方仰寧局長驅逐了在立法院門口的公督盟,引發民眾不滿,因為在前一天,方仰寧才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會驅離有合法申請集會的公督盟。在網路的號召下,當天晚上有數千名民眾「路過」警局,要求方仰寧道歉下台。
有趣的不是國民黨對此事件的政治操作,而是方的女兒在臉書發表心情留言,並且受到網友支持大量轉載。她說:「只想求各位理性和平,不要傷害我的父親,他不年輕身體也一堆毛病,真的再禁不起你們摧殘,他是我們家的支柱,最後只想說,我的父親你好棒!我以你為榮!」在二○一二年立法院決定取消退休的軍公教人員年終獎金時,也有一位將軍的女兒寫了一篇臉書分享文,裡面有幾乎一模一樣的話:「他沒有自由,國家說了算;他曾經從欄杆上墜落昏迷了好幾天,他沒有一句怨言⋯⋯。爸,你這輩子沒有做錯什麼,謝謝你對這個國家的付出!」
人間異語與人間社會學
陳玉梅
《蘋果日報》「人間異語」專欄記者
社會學無所不在,有限的只是你的想像力。
從社會新聞裡見不得人的亂倫、性侵,到街角的流鶯、年輕的遊民,如果缺乏社會脈絡的透視,這些臉孔的背後就只是「社會新聞」、「社會事件」。
作為一個經歷社會學訓練的記者,我訪問的都是獨立的個人,個人也是一面面映照社會的隱形鏡子,他們通常都被歧視、被標籤化,當我從微觀角度去看他們背後的結構因素,要做的就是區辨哪些是社會結構所造成、哪些是個人的因素,這裡面有些尺度的拿捏:不過度歸因結構,忽略人的自主性;也不只看個人奮鬥或小我私情,而忽略社會結構扮演的絕對因素,這拿捏正是這工作有趣的地方。
訪問L,是我第一次聽到公娼真實的聲音。先生跟別的女人跑了,為了供孩子讀書,她不得已去當公娼。為了賺錢,她每天穿得很隨便,透早就騎車出門上班,到店裡才化妝,賺完就回去煮飯給小孩吃,鄰居都以為她做土水(台語指水泥工)。為了多賺點錢,她想辦法叫人做露背的禮服,她每日接客,賺到錢就跟會存錢,她後來買房,在廢娼那年繳完會錢、還完貸款。合法化的性產業,讓她不用躲警察,得到合理的待遇。她算幸運,廢娼時,很多姐妹喪失工作,卻還有小孩要讀書、要付貸款,後來許多公娼只能轉做私娼,地下化後,整天給警察追,受黑白道跟客人的剝削,際遇淒慘。
編號:Civil 09
書名:人間社會學︰24則關於溫拿、魯蛇、
大小確幸的生命故事
出版日期:2014.07.01
主編:何明修、劉鈐佑
作者:陳宗延等人
定價:320元
ISBN:978-986-6525-81-0
社會學在衝啥?社會學只會亂?
社會學家柏格(Peter Berger)告訴我們,社會學的第一道智慧,即是「社會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確實,社會學幫助我們卸下習而不察的刻版印像,在汙名與屈辱中找到人性尊嚴、在噤聲沉默中聽見良心與真理的呼聲、在權勢者的榮光中看穿隱形的特權。因此,社會學不但不是庸人自擾,而且還大有用!
本書精選了24則好讀又富有社會學關懷的精彩故事,與你分享台灣社會的人間百態。內容包括:血汗辛酸不為人知的勞動者(青年基層醫師、小模、消防員、跑單小姐、派遣青年)、挺身對抗不景氣或惡劣體制的戰士(薩克斯風工匠、工運人士、政治犯、文學獎棍)、只在新聞中見得到的陌生人(詐騙受害者、組頭、女僕)、外有形象內有隱情的工作者(中國台幹、資源回收者、有機農民)、在汙名與漠視中遭社會遺忘的人們(都市原住民、礦區原住民、失智老人、迫遷戶),以及另眼看待過後的日常生活情景(鄉民、天龍人、分手情人、奧客、家教老師)。
閱讀這些故事,你將瞭解到勝利者不是總如外表般光鮮亮麗,失敗者也並非缺乏競爭力咎由自取。個人的境遇,總由一股巨大而隱形的力量左右著,而社會學的意義就在於揭露出這些力量,讓我們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凝視人間.真情推薦】
這些人間故事,談的絕不只是私密絮語,也非窺奇的觀景窗,而是與社會脈絡環環相扣。每個人都是社會學家,都可以寫出人間異語。如果能多多傾聽,展現個體豐富的活性,我們可以對人跟社會的複雜有更多理解。
——陳玉梅(《蘋果日報》「人間異語」專欄記者)
很高興有這樣一本社會學科普書籍的出版。此書的各個故事,都非常具可讀性,不僅照顧到個人的生命故事,也描繪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巨輪,如何將各個角落不同的人捲進歷史洪流中。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前言︰科技大代誌
Jim Hightower
以汽車為例,自從亨利福特開始用大量生產的方式造車,這四個輪子的科技產物就在瞬間完全改變我們的地理景觀、環境、經濟、文化、心理……,可以說我們的世界幾乎完全為之改觀。不管是好或壞,汽車創造了高速公路、購物中心、麥當勞、得來速銀行,甚至還有美國搖滾樂團「海灘男孩」!
然而,這段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真正要講的並不是科技如何持續進步的故事,而是多年來小人物對抗企業鉅子的事蹟。這些平凡的人企圖將高唱著「踏步、踏步、踏步」進行曲大步向前邁進的科技力量導向人性化與民主化。例如,在密西根州的弗林特(Flint),浴血奮戰而不願屈服的汽車工人,他們在 1937 年發動英勇的靜坐罷工,爭取更好的收入與合理的待遇,不僅促使美國汽車工人聯合工會(United Auto Workers)成立,更帶入新的勞資權力關係,提高所有美國人晉升中產階級的可能性。此外,還有那些科學家、環保人士,以及其他草根運動者,他們不斷地努力,追求更環保、更安全、更節省能源的汽車(包括推動汽車科技改革,讓汽車不再使用汽油、不再補貼石油公司,也不再有石油戰爭)。
這些願意對抗當權者並挑戰現況的草根反叛者是美國民主精神的根本,而我們當前更需要這種反叛精神。如今,另一波新科技席捲全球,它被包在小小的晶片裡(以及由其驅動的電腦),根本又迅速地改變我們的世界,然而就如同汽車工業,改變帶來的不盡然全是好事。
中文版序
Ted Smith
2001 年 3 月,我難得有機會與其他的美國同事造訪台灣,學習高科技發展對於這個面積不大但充滿活力的高科技島所造成的環境衝擊。我們也有機會分享過去數十年來,在矽谷毒物聯盟有關環境與職業健康工作的自身經驗。我們不僅學到許多關於污染的問題,也認識了正擴散全台的環境解決之道的前景。新竹公害防治協會、台灣環境行動網,以及台灣的一些非政府組織(NGO)與社區團體,主辦了這次的行程,並為我們引介許多人們、地方及污染,他們也和我們分享他們對於未來的希望。
雖然我們已經很清楚高科技發展在全球造成的衝擊,但在行程中我們還是學到許多——此行是我日後多次參訪台灣之始,特別是我更加瞭解台灣在全球電子業發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從那時起,隨著全球品牌(如宏碁與華碩)的發展、半導體代工(如台積電、聯電等)的成長,以及特別是富士康和其他台灣特約製造商在全球生產鏈中漸增的支配力,台灣電子業的角色變得更為顯著。
電子業是世界上成長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製造業。網路經濟的迅速發展與擴張使得快速全球化成為可能,而高科技電子製造業空前的成長也助長了網路經濟。僅在一代之間,高科技革命便從它的矽谷發源地擴展到美國其它州,像是奧勒崗州、德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如今更成長到覆蓋全球眾多區域。現在一部典型的電腦包含世界各地所製造和組裝的各種零件——在新墨西哥州、德州、蘇格蘭、台灣或馬來西亞生產的半導體晶片;在新加坡或泰國生產的磁碟機;在台灣、中國或日本製造的平板液晶顯示螢幕;在中國生產的電路板;而組裝則可以在中國、墨西哥、印尼、菲律賓、印度、巴西或哥斯大黎加進行。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
邱花妹(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2013 年 12 月,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大廠、年營收超過兩千億的日月光,偷排廢水汙染後勁溪,遭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震撼台灣社會。日月光遭停工後,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後勁居民、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產總、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同學,連袂在後勁溪畔召開記者會,要求日月光負責,且停工期間不得損害勞工權益。公民社會也持續發聲,要求市府嚴審復工、資訊公開、納入民間參與,呼籲日月光環境改善一次到位。
在地行動開展的同時,這波運動也出現了國際串聯。2014 年 2 月 12 日,地球公民基金會在台北召開國際記者會,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ICRT)執行長泰德.史密斯(Ted Smith)透過 Skype 越洋連線,公布來自十八國五十個團體的連署,要求科技電子業負責任生產的環保團體與勞工組織,同聲譴責日月光的汙染行徑,並要求向日月光下單的品牌大廠負起供應鏈管理的責任,這波行動隨後得到蘋果、英特爾(Intel)、美信(Maxim)的積極回應。這波國際串聯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得以成形,靠的正是《挑戰晶片》這本書的作者群自 2002 年成立的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
透過參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地球公民協會,到 2011 年兩會合併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我有幸藉由這個國際網絡,連接在地與國際經驗,結識台灣與國際間為捍衛勞動權與環境正義、推動責任科技而奮鬥不懈的行動者。我也因此得以參與本書的撰寫及促成中譯本的發行。我想藉由這篇文章,簡要說明本書作者群及台灣的運動夥伴們為何、如何「挑戰晶片」。
綠色矽島夢︰晶片製造的全球挑戰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
高科技電子產業自 90 年代開始,已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龍頭產業,電子產品中的晶片製造,更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發動機,加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就在這一波波的電子浪潮中,國際生產與市場的分工藍圖快速地擴張與改變,世界經濟體系使各國的生產交換關係更加緊密,而電子產業所標榜的創新研發成就與急速的成長現象,使全球各地無不為吸引高科技電子產業而爭相競逐。產業發展所帶來的新的社會相關課題,似乎總是隱藏在亮麗的數字背後,甚少引人注目或引發公共討論。
正因為大環境如此,《挑戰晶片》一書的出版顯得意義非凡。不同於坊間的高科技電子產業相關論著,此書不談比爾.蓋茲(Bill Gates,微軟創始者)、高登.摩爾(Gordon Moore,英特爾創始者)或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戴爾創始者)等人如何在電子產業中開疆闢土的豐功偉績,或高科技產業的新經濟模型如何成功地被形塑;同樣著重高科技產業的描述與新經濟現象的分析,此書卻從環境永續與社會正義的角度,以及跨學科領域的批判性觀點,凝視電子產業發展模式的衝擊,講述對電子產業影響甚大的許多先鋒者與無名英雄,如人權律師霍爾斯、社區主婦羅絲、歐拉潘醫師和半導體勞工克拉克等人的故事,推崇她們用生命與行動挑戰缺乏社會責任的電子產業的勇氣,是改變電子產業、使之慢慢重視勞工與環境議題的幕後功臣。
本書談論分析當今最有影響力的產業,作者群是來自世界各高科技群聚所在地的研究者與運動者,與其他討論高科技發展負面影響的書籍 較不一樣的是,此書作者群並不侷限於單一議題或單一區域,而是跨越國界與專門領域的藩籬,揭露自己接觸高科技電子相關產業所在地的環境、勞動等社會課題,質疑並挑戰現今電子產業的運作模式與快速擴張所帶來的社會衝擊。各章節所拼湊出來的電子產業圖像,可以讓讀者用更鉅觀的視野了解電子產業的發展。而在批判之餘,此書也帶有社會運動家的樂觀使命感,提出高科技產業永續發展的方向與願景,並嘗試從過去經驗的分享與累積,梳理出社會改革的策略與步伐。
編號:Civil 08
書名: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
Challenging the Chip: Labor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Global Industry
出版日期:2014.05.21
主編:泰德.史密斯(Ted Smith)、大衛.桑那菲(David A. Sonnenfeld)、大衛.佩洛(David N. Pellow)
譯者:地球公民基金會
定價:500元
ISBN:978-986-6525-80-3
本書挑戰電子業的「乾淨」神話,揭露晶片的黑暗面,讓我們看見高科技產業製造過程的全球化與電子廢棄物的跨國流通,如何在世界各地造成無數汙染與剝削,毒害環境與勞工健康。
全球化發展讓高科技產業得以將充滿毒害的製程轉移至工資較低、環境及勞工保護法令較為寬鬆的地區,並將有毒廢棄物輸出至窮國。這種先進國家對後進國家的剝削嚴重傷害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當地政府與企業亦時常成為幫兇。然而,全球化也提供契機,讓運動者得以進行跨國串聯,制定跨越國界的勞動與社會標準來協調各國政策,共同抵抗國際資本的施壓,阻絕產業界以低標準的勞動與環境規範創造競爭優勢的漏洞。
親身參與各國環境運動的作者群,透過美國、泰國、印度、中國、蘇格蘭、墨西哥、中東歐、台灣、日本等地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站在第一線「挑戰晶片」的抗爭先驅如何應戰、如何運用各種極具創意的行動策略達到運動目的。揭露種種不正義,並非只為歸罪咎責,而是要重新闡明公部門及產業所應負的責任,提供更加人性化且得以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
書籍編號︰STSC011
書名︰金融狂熱簡史
作者: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
譯者:許雅淑、李宗義
出版日期:2013/10/10
定價:250元
ISBN︰978-986-6525-73-5
【內容簡介】
如果只有空閱讀一本金融災難或金融投機史的書,《金融狂熱簡史》將是最佳選擇。在短短百頁的篇幅裡,高伯瑞簡單俐落地回顧三百多年來重大的金融投機事件,包括荷蘭的鬱金香熱、法國的駱約翰和皇家銀行大騙局、英國的南海泡沫、1920年代的大崩盤、1987年華爾街的股災。剖析每一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尤其是背後共通的社會心理機制。在翻閱事件章節,心領神會高伯瑞一貫的警世雋語和人文幽默之餘,將發現本書簡明的敘述背後,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分析和智慧。
雖然《金融狂熱簡史》只是一本瞭解金融發展史的小書,但對於有心深入瞭解金融危機的人來說,卻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金融太重要了,尤其在經歷二次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我們更需要這種深入淺出、直搗問題本質的好書。金融最大的殺傷力往往在於其晦澀難解、令人生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細節。然而,這本深刻的歷史小品再度提醒讀者,我們可以擺脫艱澀的技術細節,充分瞭解國際金融體系或金融市場的運作,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奪回對於金融歷史的詮釋權。
書籍編號:Civ06
書 名: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
出版日期:2012.09.05
作 者:李衣雲
規 格:14.8 x 21 cm
頁 數:237頁
定 價:280元
I S B N:978-986-6525-58-2
內行推薦
臺灣大學卡通漫畫研究社
黃佳莉(東立出版社特約漫畫家,100年國家教育研究院優良漫畫第一名)
「本書從不同的觀點,多方面檢視且深度剖析,並以簡單明瞭的文字點出為何『漫畫』如此深得人心。」──臺灣大學卡通漫畫研究社
「在閱讀此書的當下,我深深感覺到藏在內心不為人知的孤獨想法被理解著」──黃佳莉
【內容簡介】
漫畫為何吸引人?
你看漫畫嗎?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看漫畫、什麼時候開始不看漫畫?
你看不看「臺灣漫畫」?
臺灣漫畫需要的是市場、制度,還是天才?
◎本書為《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1999年,新新聞出版)重新修訂出版,並新增作者專訪──「漫畫,需要的不只熱情。」以及爆笑漫畫短評「衣雲亂談」
本書從角色設定、劇本背景等漫畫構成要素談起,以日本漫畫為例,分析漫畫吸引人的原因及要素。接著,作者從讀者心態出發,試著討論我們為什麼看漫畫、為什麼不看漫畫,以及我們如何在看漫畫的過程中獲得日常生活的彌補、少年漫畫和少女漫畫的讀者心理素質有何不同、青少年看漫畫的行為是如何呼應其社會定位及心理特徵等問題。
臺灣的漫畫產業有什麼問題?日本漫畫為什麼好看?作者以日本漫畫主題的演變和重要漫畫家介紹,呈現日本漫畫是如何與社會氛圍互動、引發共鳴;同時以文化商品角度,解釋漫畫作為文化商品的優勢。反觀臺灣,我們如何看待漫畫?漫畫家是不是一個職業?出版社、編輯、漫畫家之間該如何互動?還有,什麼是臺灣漫畫?
書籍編號:Civ05
書 名:大明星:慾望、迷戀與現代神話
出版日期:2012.07.10
作 者:[法] 艾德嘉‧莫杭(Edgar Morin)
譯 者:鄭淑鈴
規 格:14.8 x 21 cm
頁 數:256頁
定 價:300元
I S B N:978-986-6525-54-4
各方推薦
魏德聖(導演)
聞天祥(知名影評人)
辜振豐(《時尚考》作者)
但唐謨(知名影評人)
廖金鳳(台藝大電影系副教授)
686(有河book書店主人)
吳卡密(舊香居主人)
李明璁(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蘇碩斌(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明星的歷史至今都不曾終結
今日「明星神話」依然存在,只是它變得更親民、更人性化,媒體網路時代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明星,廣告明星、網拍明星、素人明星、運動明星等,甚至是全方位的天王天后。明星的歷史至今日不曾終結。瑪麗蓮夢露、卓別林、馬龍白蘭度、詹姆士狄恩、葛麗絲凱莉等,本書為我們介紹這些曾經創造出神話的經典明星,他們絕對是永恆的ICON。──吳卡密/舊香居主人
凝視創造時代的明星
這本書跟我一樣很老,而且裡頭提到的明星們更老,都是博物館級了。但很有趣的,書裡所提供的觀點和視野,如今讀來仍非常新穎,閃閃發亮。法國思想家莫杭回溯了明星誕生的時代,凝視著創造時代的明星;讓我們得以窺見這既是神話、也是體系,既持續異動、又亙古不變。而大師著名的「複合思想」跨界方法論,亦巧妙地在這個傳統學術界不屑一顧的主題上,犀利鮮明地展現出來。──李明璁/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沒有明星,有如社會沒有熱情
莫杭是位深沈的左派,論證詭譎而精彩,他哀悼電影沒有明星有如社會沒有熱情,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改變世界的動力。──蘇碩斌/陽明大學人社院副教授
研究明星,其實就是幫助觀眾研究自己
演員飾演過的角色就是他的生命。好的演員會將扮演這些角色的經驗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並且以自己的生命去回應它,但只有通過觀眾「旁觀見證」後的演員才能成為明星;研究明星,其實就是幫助觀眾研究自己。本書從這個基礎上去探討明星從誕生、發光發熱到黯淡甚至隕落,有助於讀者深入了解「明星」的本質,及其所對應的社會演變,值得影迷們深入省思觀照。──686/有河book書店主人
書籍編號:Civil04
書 名: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
出版日期:2011.3.25
作 者:道格‧麥亞當(Doug McAdam)
譯 者:黃克先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528 頁
定 價:500 元
I S B N :978-986-6525-39-1
「我們終於有了一本討論六○年代政治的書籍,是根據紮實的資料,而非只是內省或理論性的猜想而已。」──Michael Hechter,亞歷桑那大學社會系教授
「麥亞當在《自由之夏》一書中主要……敘述在夏日計劃結束後,志工的生命產生了什麼樣的轉變。他指出,媒體常誤導我們把六○年代的社運人士想像成一群年輕時反叛但後來就變身雅痞的男女。麥亞當很大的貢獻就是告訴我們,這種世代背叛原初理想的論點是大有問題的。」──《國家》雜誌(The Nation)
「這本書獨到之處在於志工能自書頁中發聲……這段關於1964年夏日的敘事讓人覺得趣味盎然、可讀性極高。本書內容詳實,資料齊全,同時作者文筆清晰,透過親身經歷過那個夏天的人現身說法,讓一切都變得如此動人心弦。」──《坦帕灣論壇時報》(The Tampa Tribune-Times)
書籍編號 :Civ002
書 名 :部落客宣言
原文書名 :A Blogger's Manifesto
出版日期 :2009.6
作 者 :林瑞谷(Erik Ringmar)
譯 者 :李宗義、許雅淑
規 格 :21×15公分
頁 數 :224 頁
定 價 :250
I S B N :978-986-6525-11-7
書籍編號:Civ01
書 名:泰利的街角
原文書名:Tally's Corner: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
出版日期:2009.2.20
作 者:Elliot Liebow
譯 者:黃克先
主 譯 者:國立編譯館
規 格:14.8 x 21(cm)
頁 數:224頁
定 價:250 元
I S B N :978-986-652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