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追趕跑跳碰,推翻停移動

 

陳惠敏(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策謀「一場」(這「單位」很難界定,啟終無法明確,可被計算的僅是可數量度的「成本」)「移動」,常得搭配諸多的想法和事先準備——預備好時間、銀兩,仔細考慮移動所需耗的各項成本,包括心情的餘裕,以調整成最接近設想的終極版。最後再自問一次:有必要嗎?確認後方才展開,事後回味檢討哪些細節的安排不足。移動從不僅止於腦內活動,身體所在的勞動是必備的,無論是自己來或是用貨幣兌換購買。情感上的動員也是缺不得的,之前之後,期待或落空。我們可以設想一場公務行程,可以設想一場家族旅行,可以設想一場規劃縝密的「流浪」,甚而一場日復一日的重複移動,不論如何尋常或特殊,一經動員,即已展開。

移動本身就具有種魔力,盡力擺脫現實、向「上」的實踐,暗示著力圖離開現有的滯固/桎梏狀態。就算是重複的移動(同樣的路徑,去到同樣的地方,但肯定也都會有那麼些許的不同,如火車誤點、如一場大雨、如遇見一個人),也都能透露出忍受重複的美德之光。

彼得.艾迪(Peter Adey)這本《移動》(Mobility)是本博雅之作,小自原子,大至全球尺度,從漫遊者一路談到空間政治,不只是人,也包括食物、物件等的移動,作者援引多路的理論線索,遊刃有餘。本書作者來自地理學門,但卻不限於此,全書旁徵博引、令人目眩神迷,讀來過癮。打個比方吧,如果說我們把作者當成是位廚師,那麼艾迪並不是用了什麼奇怪罕見的食材,發明了一道新菜餚,或是專注鑽研出一道古早味的經典作法,而是他廣列出各種可資利用的食材及作法,然後寫出一套使用手冊(而非照著煮的食譜),告訴我們有哪些可能的搭配方式(所以也不是照單全收)。因此,與其說,艾迪帶給我們什麼嶄新而深刻的思想貢獻,或一套紮實的研究或論理發現,倒不如說,這本使用手冊可以刺激活絡我們的思維,鼓動我們的身體,試著一起做。

本書最有貢獻的企圖,可能就在意使「移動」(mobility)成為夠分量的分析概念(或作者所說的觀念),含括其特徵是什麼、豐富歧異的分析能量何在。就如同作者自述,「移動性是一種跟世界產生關聯、參與,並在分析上理解世界的方式。」(xviii)做為讀者,對於書中某些情節是特別有感的;同時做為社會人類學從業者,也會有些不太滿足的地方,在此僅列舉一二。

首先,作者提到移動所需的情感動員——感動(move)、受到感動(moved),這點作者的觀察敏銳,也能替某些戰爭發動、旅遊、衝突等議題提出重要補充,是另外一個較少被提及或被概念化處理的視角。然而,貫穿全書核心的,在我看來搭配移動的,依然是勞動和技術(含計數),這顯然是現代性的特徵。當然,我非常欣賞作者從「現代性」的大題糾葛下,繞出一條饒富趣味的路徑,得以「跟世界產生關聯」、「在分析上理解世界」。然而,勞動本就是現代性的基本道德價值之一,勞動不僅是移動的搭配,甚而可說是驅動!不管移動的過程有多麼地輕鬆自在愉快或緊張,顯得餘裕或侷促皆然。技術亦然。空間的移動所欲突破的是平面之間的線性關係,「垂直的」移動才改變了空間的視野可能。摩天大樓沒有電梯,就不可能存在。這是技術上的突破,當然也是思維上的顛倒。「固著與移動,是互為共舞共振的存在著」這類說詞,才能感應瞭解。

再者,缺了點味的,就是「時間」及其可能造成的質變。說得微小些,在經驗感受上及經驗感受對下一次移動的意義,甚而隨時動員徵召過往的經驗感受,也經常會發揮效果。說得氣魄點,時間造成的質變,對行動和行動者都會產生影響,或許當下不見得可以確認、辨識出來,卻影響深遠。至於時間對於積累、社會變遷等的重要性,就更無須多說了。

即使可能有些出於愛計較的不滿足,仍然無損於本書的價值和絕妙。作者的巧思和流暢的筆觸、動態的詰問鋪陳,都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而要為這樣一部援引廣博、理路很多的作品進行翻譯勞動,需字字反覆斟酌考慮之處甚多,最後面世時的行文流暢,譯者徐苔玲、王志弘自是功力深厚。此外,我一定要推薦的是本書的編輯概念,最令人眼睛一亮的地方,就在於主文之外的三個專欄——「關鍵概念」、「個案研究」、「移動方法」,貫穿了概念-經驗-實作。這使得閱讀本書的經驗,不只是被說服的過程或僅是拍案叫絕,而是會撞擊到自己曾有過的所有移動經驗(包括研究和生活經驗),鼓舞讀者當起而行。

這本書的閱讀是在移動之間,在工作與工作之間進行著,在東部火車上、在高鐵上、甚而在捷運上,這些都一一符合了移動的特質,顯得相當活潑流動。透過kindle、筆電、3G上網、紙本,到處可看。容我再度強調,這是一本無須好好端坐閱讀的書,要預備的可能是激活的想法、開放的態度,以及嘗試的欲望。

Live house或街頭演出,永遠搆不上數位記錄典藏的精準度和正典化;而口中咀嚼的產地好米來到我們的嘴邊時,那股甜味似乎也得透過包裝袋上的指引認證才能加以確認。移動,或許正是要打破這些。你必須要到池上看見那一畝田,才懂得吃進去的那口飯的滋味;而你也必須要在現場的忘詞走音中,才感應得到聲響與音樂的激動。當然,不是人到就好,這一切還是要預作準備的,必須全體動員,倘若抵達現場卻依然感覺不到,或到了現場只按圖索驥確認無誤,這樣的肉身移動依然是不動如山的。

服用本書的方式,無須逐字逐句從頭到尾,這可會減損了本書的精彩,建議讀者何不以追趕跑跳碰、推翻停移動來接近它,各自產生自己的趣味。

雖是如此,這篇引薦短文依然還是在桌前,一字一字地敲打鍵盤生出成文。思想的活絡可能在移動間產出,然而,思想與創意的積累,依然得蹲下來,得在藏起來的無言無語狀態之中,使情緒及思緒匯聚提升到迸發的那刻,方得創造。在此,誠心邀請各位讀者可以開始愉快地服用本書了,也再次老派地提醒各位,注意時間的醞釀發酵。兩相搭配,後勁無窮。最後提供一個小建議,在讀完之後,停一下吧。或許,加點移動味——「暫停」。將更能體會本書的後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