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最渴望與你互動的網頁-- http://socio.com.tw/forum
群學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ociopublishing
(舊) https://www.facebook.com/sociosp
群學噗浪 https://www.plurk.com/socio

 書籍編號:TH001

 書名: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出版日期:2013.08.20

 作者:陳培豐

 規格:15 x 21 cm

 頁數:384頁

 定價:400元

 ISBN:978-986-6525-72-8


【內容簡介】

   本書由以下各層次的析論組成:

   ⑴ 整理在東亞區域中被現代政治與傳統文化左右的漢字在臺灣引發的

    「混成語現象」

   ⑵ 分析這種混成的漢字漢文帶給臺灣人的想像

   ⑶ 探討這種文體想像的崩壞與重構 ,以及對這種想像的見解問題

   ⑷ 究明眾多文體的分界與生成過程

   ⑸ 探究在日本帝國擴張下,新的漢文解釋共同體重組的實際狀況

   以上五個主題依序為本書前五章,第6章(結論)則為本書的考察與總結;以此篇幅試圖探討日治時期臺語文成立的歷史過程,為現代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史進行點描。本書最關心的課題,是以世界殖民史與東亞區域文化史的視角,考察出現在臺灣的漢字漢文諸相各具什麼意涵;這將在第5章及結論探討。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OC 036

 書名: 馬/恩歷史唯物論的歷史與誤論

 出版日期:2013.08.06

 作者:孫中興

 規格:11×18.5 cm

 頁數:240頁

 定價:200元

 ISBN:978-986-6525-71-1

 


【內容簡介】

   誰是歷史唯物論的「第一小提琴手 」?

   馬克思與恩格斯是思想上的親密戰 友,彼此合作的時間長達四十年,但過去研究《歷史唯物論》的著作多半只強調馬克思的 貢獻,好像恩格斯並不存在,或是對此問題沒有任何貢獻。

   本書作者對這種「有馬忘恩」或「 重馬輕恩」的現象大為不滿,因此從兩人思想的變化及出版脈絡,剖析兩人的分別貢獻與 共同貢獻,希望能將「該歸功給馬克思的歸給馬克思,恩格斯的歸給恩格斯」。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面對挑戰:臺灣與香港之比較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作者:丁國輝、于德林、尹寶珊、王卓祺

    伊慶春、林宗弘、施維恩、范綱華

    馬麗莊、陳志柔、黃子為

 規格:15 x 23 cm

 頁數:333頁

 定價:350元(精裝)/300元(平裝)

ISBN:978-986-03-7283-0(精裝)/ 978-986-03-7282-3(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11篇論文,楊文山教授、尹寶珊教授主編,由台灣和香港學者分別就台港兩地的「文化與社會」、「婚姻與家庭」、「經濟與社會」等面向,以及兩地目前所面臨的重要社會議題、未來發展方向、如何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等等的新興研究課題,提出了重要的見地與研究結果。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傳播與政治行為(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三之4)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作者:王嵩音、杜素豪、吳乃德、 吳重禮、林亞鋒

    洪永泰、陳俐靜、陳憶寧、 張茂桂、張峰彬

    黃秀端、熊瑞梅、羅文輝

 規格:15 x 23 cm

 頁數:408頁

 定價:350元(精裝)/300元(平裝)

ISBN:978-986-03-2402-0(精裝)/ 978-986-03-2403-7(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九篇研究論文,呈現1990年中期至2000年中期重要且相互關聯的台灣社會變遷議題。論文分為 (1)媒介生態、資訊與政治 ,(2)政黨支持與認同,(3)政治兩極化與公民社會等三大主題、八篇論文,以及一篇關於當面訪問的研究法論文。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華爾街之死?

 

華爾街之死,這書名聽起來像是要追憶金融資本主義過往的繁華滄桑,但實際上,本書想要探討的主題直指當代金融產業理性消亡的過程。作者從分析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成因開始,一路追問︰華爾街的投資者是如何從理性投資、管理風險的穩健作風,轉變到後來出現了失去理性、玩弄風險的偏激人格?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汗超商》後記  

人點滴,當湧泉以報(吳偉立)

 

這本書,是改寫於我的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圓夢捷徑?--連鎖加盟制度中的創業、「資本」,與台灣資本主義》」。歐,請容我臭屁一下,那本論文可是被選為當年的「台灣社會學最佳碩士論文獎」喔,在小圈子裡還頗可以吹噓一番。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PS006
書 名:華爾街之死
出版日期:2013.07.17
作 者:戴夫.堪薩斯(Dave Kansas)
譯 者:謝麗美
規 格:15×21cm
頁 數:240頁
定 價:300元
 I S B N:978-986-6525-70-4

 


 

【內容簡介】

「華爾街之死」,是危言聳聽?還是真的已到窮途末路?

本書從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成因開始,一路追問︰華爾街的投資者是如何從理性投資、管理風險的穩健作風,轉變到後來出現了失去理性、玩弄風險的偏激人格?此外,作者也分析了華爾街的業務性質、投資模式與產業結構等面向,藉此向我們說明,過往以投資銀行帶領風騷的華爾街在幾經折騰之後,確實已然不復見往日風華。

作為一本親切的金融風暴入門書,本書在每章結尾皆為常見的問題一一解答:所謂的「泡沫」是什麼?衍生性金融商品為何如此受歡迎?美國政府為什要斥巨資拯救金融公司?

這是一場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失控金錢遊戲,而批判,從理解開始。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段漫長的倫理之旅:關於《我的涼山兄弟》

 

劉紹華(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彝族以前很強勢,抓漢族當奴隸。」我仔細聆聽眼前的四川涼山彝族學者述說,拚命抄著筆記的手突然停下,望著該學者的臉,腦子像觸電似的,突然白花花一片。我想像,卻又難以想像:這麼厲害啊。

 

我的腦子開始快速搜索以前讀過的中國少數民族。漢滿蒙回藏苗瑤,這是每個「反攻大陸」口號時代成長的人都能脫口而出的中國民族譜,還有一些稍小的民族,鄂倫春、土家、擺夷、畬族⋯⋯彝族是什麼族?哪個一ˊ?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OC035

 書名:「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

 原書名:「声」の資本主義—電話.ラジオ.蓄音機の社会史

 出版日期:2013.06.28

 作者:吉見俊哉

 譯者:李尚霖

 定價:320元

 I S B N:978-986-6525-69-8

 


【內容簡介】

「聲」的資本主義,或許說白點,是人們如何靠「賣聲」撈一筆。

而本書是由技術史的角度來談起。

 

人類對滿足聽覺與溝通的原始渴望,帶動了聲音保存、複製與傳播的技術發展,產生唱片、留聲機、電報、電話與無線電廣播等發明。但這些聲音媒介及發明若想商品化與產業化,還得在社會上養成收聽的文化與消費的欲望,並且有人(或企業)將相關的技術發展轉變成商業獲利模式;此外,「國家」為了統治需求,加速將這些發明普及全國,才使聲音的市場真正發展,資本主義才算真的運轉。

 

本書以近乎說故事的手法,透過大眾的想像、資本的欲望、國家的策略,闡明「聲音」媒介的歷史性與社會性,重新理解人類的感覺世界與構成,或許對於我們理解未來網路雲端的聲音,也能開拓全新的視野。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

 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作者:Deborah Stone

 譯者:朱道凱

 定價:500元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10日

 ISBN:9868298210

 

增訂版序 Preface to the Revised Edition


國中一年級開學後第二或第三週,有天學校舉行第一次消防演習。新到一所學校,面對新的日常作息,要學習的新規矩很多,除了消防演習,還有更像大人開會的導師課、不同老師教不同科目、上下課時間、嚴格的課程表等等,而鐘聲主宰一切。當火警鈴聲響起,我們排成一列魚貫走出教室,按老師指示的確切方式和地點,在馬路上排隊站好。

我站在艾黛莉旁邊,艾黛莉是我的朋友,就是小朋友剛認識、彼此喜歡但沒有深交的那種朋友。我們有幾堂共同課,每回她在課堂上發言總是輕聲細語,顯得非常聰明又非常害羞。艾黛莉的膚色是做巧克力蛋糕的麵糊顏色,在同學中非常搶眼。她是這所學校唯一的黑人學生。雖不是我認識的第一個黑人,卻是第一個和我同齡的。我覺得她的文靜一定和她老是引人注目有關。我極端害羞,最引起注意。我認為一天到晚這樣顯眼一定痛苦不堪,對艾黛莉在這種處境下還能保持優雅,佩服得要命。
 
我們這條長龍才剛站定,一個男孩騎著腳踏車從他家門口車道滑出來。他懶洋洋地沿著我們隊伍彎曲蛇行,幸災樂禍似的炫耀他那天不必上學,而我們必須的事實。他斜斜地朝著艾黛莉和我騎過來,就在車把快碰到我們的時候,冷哼了一句:「你應該回家洗澡。你髒死了。」
 
我頓時感到火燒般的灼痛和難堪。我想保護艾黛莉,設法擋在她前面,但他話已出口,我無法讓他收回。我想說點什麼安慰愛黛莉,撫平她的刺痛,但我不知道說什麼。我想把那小子打得滿地找牙,但他已經騎遠,何況我個子矮又不懂拳擊,明知自己不可能把任何人打得滿地找任何東西。最後,我想我總可以向老師告狀吧。那傢伙有夠狡猾,故意等到老師走開,聽不到他罵人的時候才開口,但只要我去告狀,老師一定會處罰他和做點什麼幫艾黛莉撐腰。
 
所有老師都在附近昂首闊步維持秩序,一邊叫大家安靜,一邊教我們如何計算全部人員是否到齊,就是除了輪流報自己名字外,別的話絕對不准說。才聽完這一席什麼是適當禮節和大人做事方法的嚴格訓示,此時如果大聲向老師檢舉剛才發生的事,等於違反不准亂講話的規定。怕惹人注意,只想當乖孩子的我,最後什麼也沒做。

我之所以講這個故事,因為那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政策弔詭(policy paradox),雖然當時我並不認為如此(我以為那是我自己缺乏道德勇氣)。此事牽涉一項社會措施──消防演習,其目的在維護我們安全。但老師看似掌控一切,卻不能阻止對一名學生的暴力行為,甚至不知道我們當中已有一人受到傷害。

此事牽涉一組規則,表面看來絕對公平。和交通規則一樣,只不過確保事情運作順暢而已,不像某些規則顯然偏袒某一類別或階級的人。但如果我們一味遵守這組規則,惡霸就會得逞,他們挑中的受害人也會受傷。於是我領悟到,尋常規則不可能阻止惡霸或幫助受害人。
 
這組規則體現了正確(rightness)和美德(goodness)(遵從指示;閉嘴;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好公民服從這些規則。但我憑直覺知道,另一組規則也同樣正確(不可傷害別人;阻止他人傷害人;幫助被傷害的人;忠於你的朋友)。我不可能同時在這兩組規則下當乖孩子。那天早上在馬路上,我隱約明白,即使最清楚、最簡單、最不含糊的政策,實際上也可能非常模稜兩可。我意識到,當一個公民,必須學習與含糊和弔詭共存。

多年後,我開始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新成立的政策學院(Institute of Policy Science)教書,不得不注意到一個怪現象。政策學這門嶄新的學科,據稱致力於改善政治治理,卻打從心底深惡痛絕政治之含糊其詞和似是而非。總的來說,這門學科鄙視政治,斥之為不幸的絆腳石,只會妨礙冷靜、理性的分析和優良政策(兩者被視為一體)。時至今日,許多討論政策的政治學著作,仍致力於證明現實世界的政策制定如何「偏離」純理性分析。在理性分析中,所有事情都只有一個清楚含義。無論事情好壞、大小或確不確定,理性分析保證能找到一個公分母,一個衡量與判斷的單一標準。我寫這本書來批判這門學科,同時希望闡述一種更激勵人心,也更合乎人性的政治分析。

所以,下述四個理由概括我為什麼認為世界需要《政策弔詭》這本書。第一,我認為理性概念對人類如何思考和感受的看法過於狹隘,我相信弔詭是人生無可奈何的常態。但我們能夠與含糊和弔詭共存,因為弔詭僅在一個世界觀中是弔詭。如果我們能跳出單一觀點,便能更好地和平共處,而不至造成這麼多互相傷害。政治是一個幫我們彼此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的方法。我希望建構一種政策分析模式,承認政治是一個有價值的創造過程。

第二,政策分析領域被經濟學,以及視社會如市場的經濟模型所把持。在個體經濟學的想像中,市場是一群分裂的、沒有共同生命的人聚集在一起。這群人各有各的偏好,彼此間的關係純粹是互相交易以盡量增進個人福祉。我和許多社會學者一樣,不認為市場模型能令人信服地描述我所熟悉的世界,或就此而言,我願意居住的任何地方。我希望建構的分析是以社群模型(a model of community)為起點,個人生活在一個相關、互依和忠誠的網絡中,他們不但追求個人利益,也嚮往和爭取公共利益。這種分析不可能像大部分經濟學者那樣,把個人偏好當作「前提」,反而必須考慮到人們對世界的想像從何而來,以及該想像如何形塑他們的慾望和他們的願景。

第三,政治學迄今未找到一個非常有說服力或令人滿意的說法,去解釋政策究竟如何形成。除了理性選擇模型(rational-choice model)將政策看成未經計畫,人人各為己謀的結果外,政治學家還提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生產」模型,根據此一模型,政策是循序漸進組裝而成,彷彿從工廠輸送帶送出來的一般。無數個案研究針對不同議題領域,如福利和國防,分析其中的爭議,結論是──謎底揭曉!──原來政策制定是複雜和僥倖得來的。當社會科學家從個案研究歸納出普遍原則時,其推論往往愚不可及。例如,坊間有本重要著作談到實施狀態時表示,「當計畫獲得高度政治支持時,實施較可能成功。」(你我不必繳學費,用膝蓋想也知道一個政治支持度很低的計畫較不可能成功。)因為我一向認為公共政策中存在共通的論點,貫穿不同的議題範疇和政策制定階段,因此我想建構一種分析模型,使我能夠分辨和闡述一再出現的論點與反駁論點。簡言之,我想創造政策辯論的修辭學。

最後,公共政策與政策分析領域崇尚客觀性和確定規則。它們致力於推論會自動導致客觀上「最佳」結果的行為法則。我不相信人世間有檢驗美德的客觀標準,或可以自動產生最佳結果的人類行為法則。我想建構的分析模型,乃是承認分析概念、問題陳述及政策工具本身一概是政治主張,而非賦予它們特權地位,奉之為普世真理。

所以,概言之,我寫《決策弔詭》這本書的目的是闡述和傳授一種政治分析,這種分析珍視人類心智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尊重政治與共同生活,並且讓通常假冒科學真理的政治主張更無所遁形。
 
本書從頭到尾在辯證一個觀念,即每一種我們用來設定目標、界定問題和判斷解決方案的分析標準,都是政治建構的。無論平等、效率、社會測量(social measurement)、因果關係、效益,或其他任何東西,皆非「金科玉律」。不過,儘管我不相信社會上存在某個客觀的、人人都能接受,並以同樣方式影響每個人的公平標準,但我也不認為所有分配方式在道德上無分軒輊。這本書並不主張價值觀不重要。恰恰相反,我在每一章都嘗試說明為什麼政策分析師或決策者必須將自己的價值觀納入考量。

同樣的,雖然獎勵、懲罰、規則及其他政策工具,不會以自動和可預期的機械規律性來運作,我們也不能就此推斷一切制定政策決策或改變人民行為的手段都同樣能促進民主、正義或共同生活。
 
例如,有些性質的誘因系統會產生更多的個人自主與自決,有些則導致更多的團結與合作。每一種可以想像的政策工具或解決方案,都會對公平、民主或自由之類的價值造成廣大影響。忽略這些影響,會導致狹隘、扭曲,終至脫離政治的政治分析。
 
處於政治衝突核心的廣闊目標與原則,例如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永遠無法化約成簡單的決定性準則,因此也不能指點我們如何判斷政策問題。不過,廣闊的目標與原則,做為一個社會的抱負,仍有一個重要用途。它們代表我們自己及未來世代的理想與希望。僅僅靠強迫我們討論這些曖昧不明的詞彙所代表的意義,就足以團結社會大眾追求更美好的世界。當我們辯論這些理想的含義時,我們必須證明自己的政治願望乃出於正當理由,而非自私自利的動機,我們也必須具備接受不同觀點的雅量,才有可能說服反對者。這種能夠想像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更公平或和諧或自由的世界,並且不斷重新構思問題和解決方案的能力,是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的特質,也帶給我們改善命運的一線希望。模糊的目標、不精確的問題定義和難以駕馭的政策工具,縱然引起種種紛爭,但只有傻子才會拿它們去換計算機。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是不知何時會出現的群學書展來囉,2013.05.08~2013.06.07

給期中考完有很多時間,但又不想準備期末考,想看群學書的人們;

給努力做研究到焦頭爛額,但還是想看群學書的人們;

給拼死上班一整天,下班還是想讀群學書的人們;

給在自己崗位上努力著,努力之外也想看群學書的人們;

給地球上所有想讀群學書的人(或生物)們。

也給,覺得很便宜想說買一些群學書的人們(小聲說)


群學經典書區

  • Ÿ   1 75
  • Ÿ   2本以上 7
  • Ÿ   5本以上 63

 

回頭書區

不分本數,全部6折(數量有限,賣完為止)

不在書單購買區

想買的書書單中沒有怎麼辦?不用擔心,一樣可以購買。本次書展新書以85折計算,只要於訂購單的群學新書訂購填寫書名、本數即可。

反核需要你

滿2000元免運費,並加贈反核旗

買任一本書,即可以120元加購反核旗(市價150元)

運費計算方式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幾年來一直在譯韋伯原典,只有兩次例外。一次是研究生時代開始對韋伯學說產生興趣時,譯出了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再就是這次譯出林格(Fritz Ringer)所著的這本《韋伯學思路》。

 

德裔的林格早年以研究德國現代學術中人的獨特性而聞名,而後擴及英法德歐洲學圈的比較研究,九○年代起專致於韋伯的生平與學說,最後寫出了這本集其心血的著作,然後不到三年便過世了。讀過此書便可知他有多麼了解如何為學生吸收韋伯知識遺產提供方便法門,而他四十年的講壇經歷也可在書中對美國多所著墨這點上窺得端倪——他一心想讓台下的美國學生理解非常德國特色的韋伯。

 

當然,韋伯不止是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通過林格的苦心安排、濃縮取萃,讓我們感受到韋伯並未因其作品卷帙浩繁而造成財富的夢魘(cauchemar de richesse),反倒是要讓我們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汗顏。一個人的心智可以宏大到什麼程度?林格讓我們認識,韋伯既深沈又寬廣,面對世情,是那麼清醒明靜,一腔熱血總透過才學而冷凝為嚴正的論述,一篇篇的作品卻又讓人讀來訝然嘆服不已。二百多頁的篇幅裡,概念的湧現如潮水奔來,我們看到韋伯從社會學家的觀點來看待歷史、宗教、法律、政治、文化,用概念與模型的建構來闡述各個領域的實質內容,得出其「可能的」發展方式與發展方向,再將之應證於真正的歷史場景而讓來龍去脈「立體」呈現,從而企及歷史學家的事業。一本書裡含攝這樣豐盛的知識內容,這麼緊湊的知識密度,可能會令人讀得換不過氣來或者消化不良;所幸,書中徵引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經有了中文譯本出版,讀者可以在自覺精彩處或緊要處按圖索驥,細細品味原文脈絡,既可緩一口氣,也當會更有所得。

 

此外,本書中凡徵引韋伯作品《宗教社會學論文集》和《經濟與社會》的段落,大致不出康樂先生和筆者先前譯出中文本的範圍(前者包括《宗教與社會》、《中國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古猶太教》、《基督新教倫理與與資本主義精神》,後者包括《支配的類型》、《支配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城市的類型學》、《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最重要的是,由錢永祥先生操刀的韋伯兩篇演講稿中譯文著實精彩(見《學術與政治》),筆者才情不足以有所更易,凡徵引處只能拜服迻用。

 

從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到決定將它譯出,再到把書譯完,編校審對,匆匆五年已過。由於讀書習慣使然,每遇好書總要細細地讀,讀著讀著自然就有了翻譯的衝動。康樂先生因此規勸我,要把工夫精力花在經典上。這本導論性的著作自非經典,而是經典的導讀引介,藉由經典著作的貫穿而帶出對經典人物的詮釋。相對於為知識做出原創性貢獻的學者,翻譯者頂多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把一本好書譯壞了,是莫大的罪過,不僅辜負了學者對知識的貢獻,也阻撓了知識的傳播,甚至扭曲破壞知識,從而誤導了他人,良心事業變成了一樁糊塗事。但願自己並未犯下這種既浪費筆墨紙張又白耗讀者時間心神的壞勾當。更願多方嚴加批評指教,讓筆者「與人分享學問,便是個幸福人」的願景更趨真實。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譯後記(簡惠美)

 

 

二十幾年來一直在譯韋伯原典,只有兩次例外。一次是研究生時代開始對韋伯學說產生興趣時,譯出了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再就是這次譯出林格(Fritz Ringer)所著的這本《韋伯學思路》。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SOC035
書 名: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原書名: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出版日期:2013.05.03
作 者:Fritz Ringer
譯 者:簡惠美
規 格:15×21cm
頁 數:368頁
定 價:380元
 I S B N:978-986-6525-68-1

 

 


 

【內容簡介】

以韋伯生平為經、學術作品為緯,交織出波瀾壯闊的學術人生

韋伯的學術生涯起步於法律史與經濟史研究,並曾組織農業狀況大調查,30歲即取得教授職位。但後來卻飽受憂鬱症的煎熬且因而失去大學教職,大半生都安於私學者的角色。然而,他在病發間歇期間仍同時著手數個研究計畫,最終交出令人眩目驚心的豐碩成果。此外,在籌組德國社會學學會、力挺國會改革、批判種族歧視、反對軍事擴張等行動中,都能看見他的實踐身影。56歲便英年早逝的他,充分體現了生命的掙扎與奮進。

Fritz Ringer作為社會史與思想史學者,教授韋伯著作超過四十年,他以極大的熱情為年輕學子提供汲取韋伯知識遺產的路徑。《韋伯學思路》不僅讓韋伯和作品回到其時其地的脈絡中,也讓韋伯和作品向此時此地的我們說話。這樣的呈現令我們相信,韋伯不只是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想啟發與精神鼓舞。他對於官僚制和資本主義的反省批判、對「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懇切倡議,將永遠迴盪在我們的閱讀中。

 


 

【專業推薦】

「《韋伯學思路》是一部精湛的作品,乃卓越學術生涯的及時巔峰之作。本書使我確信,韋伯是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最具恢弘原創性和嚴謹批判力的才智之士。我們在此見證了思想史所能達成的詭論效果最極致的表現。藉由將韋伯放回他的時代,並將他富含見識的思想作品置於多重的歷史脈絡中,Fritz Ringer成功讓韋伯出現在我們眼前——當我們面對自身明顯的困局,包括知識、文化、社會變遷和政治等問題,韋伯彷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位思想家,以及迫切需要的清晰聲音。」
——Anthony LaVopa,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編號:JTS24
 書  名:《台灣社會學》第24期
 英文書名:Taiwanese Sociology 24
 出版日期:2013.4
 主    編:傅仰止             
 本期作者:林文源、林宗弘、黃克先、陳家倫、劉華真、Yoonkyung Lee
 規  格:15.5 x 23.5(cm)
 頁  數:232 頁
 定  價:250 元
 I S B N :1680-2969

 

 


 

目錄

主編的話/傅仰止

研究論文

醫療化理論的後進國批判:以台灣慢性腎病治理的知識、專業與體制轉變為例/林文源
非關上網?台灣的數位落差與網路使用的社會後果/林宗弘
助人專業與多元情緒勞動:社工員與常民助人者服務外籍配偶的比較研究/黃克先
南傳佛教在台灣的發展與影響:全球化的分析觀點/陳家倫

書評與回應
Comparing Organized Labor, Comparing Korea and Taiwan / Hwa-Jen Liu
Rethinking about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East Asian Labor Politics:
Author`s Response to Hwa-Jen Liu`s Review of Militants or Partisans /Yoonkyung Lee

作者簡介
投稿須知、論文來稿撰寫體例
購買與訂閱


 

作者簡介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林宗弘 /中研院社會所助理研究員
黃克先 /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候選人
陳家倫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副教授
Hwa-Jen Liu(劉華真)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Yoonkyung Lee(李允卿)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社會學系副教授

 

 

 

 

 

 

socio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