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編號:TSCS02
書 名: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
出版日期:2010.09.21
作 者:蘇碩斌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352頁
定 價:380元
I S B N:978-986-6525-31-5
世新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 /葉啟政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章英華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顧忠華
聯名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書籍編號:TSCS02
書 名: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
出版日期:2010.09.21
作 者:蘇碩斌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352頁
定 價:380元
I S B N:978-986-6525-31-5
世新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 /葉啟政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章英華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顧忠華
聯名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導論
埃爾斯特(Jon Elster)
1 歷史背景
審議民主(或說由自由平等的公民透過討論進行決策)的概念正在復興。從本篇導論的初稿到定稿五個月期間,單是美國就至少出版了三本和審議民主有關的新書。受到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的影響,民主不僅僅是偏好的集合(aggregation of preferences),也包含(偏好的)轉變(transformation),而這個概念已成為民主理論主要的立場之一。
我要再次強調,審議民主的發展是復興而非創新。這個概念本身以及實際運作的歷史和民主概念一樣久遠。早在西元前五世紀,雅典人伯里克利(Pericles)在稱頌雅典民主時就已經提到:
除了政治以外,我們的公民(public men)還要處理私人事務,一般的公民(ordinary citizen)雖然忙於個人事業但仍舊是公共事務的裁判;因此我們和其他國家不同,我們認為無法盡到這項責任的公民並非沒有抱負,而是一無是處,就算我們想不出新的提案也能夠評斷提案;在我們眼中,討論並非行動的絆腳石,而是採取任何聰明行動不可或缺的前置作業。
書籍編號:PO-02
書 名:審議民主
出版日期:2010.09.01
主 編:埃爾斯特(Jon Elster)
譯 者:李宗義、許雅淑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432頁
定 價:450元
I S B N:978-986-6525-32-2
第一章 污名與社會身分
擅於使用視覺輔助的希臘人,設計了一些身體的標記,來彰顯被標記者的道德狀態異於尋常而且不良,並發明污名(stigma)這個詞來稱呼這些標記。它們被刀刻或烙印在身體上,以宣告標記的持有者是奴隸、罪犯或叛徒——有污點的人,儀式意義上的不潔者,正常人應該迴避,特別在公共場合更是如此。到了基督教時代,這個詞附加了兩層象徵意涵:首先是神的恩典在身體上所展現的標記,它的形式就像在皮膚上綻開的花朵;其次則是對這種宗教寓意的醫學寓意,指的是生理異常的身體標記。今日,這個詞廣泛流通,用法很接近原初的字面意義,但比較是指恥辱本身,而非展現恥辱的身體據。此外,人們關注的恥辱種類也有所轉變。然而,學界迄今仍未能描述污名形成的結構性前提,甚至沒有提出概念本身的義。因此,有必要先概述一些非常一般性的預設與定義。
人間何處無「污名」:《污名:管理受損身份的筆記》的導讀
孫中興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污名》的聖/盛名
聽到群學的劉鈐佑兄要出版高夫曼的《污名》我的心情是憂喜參半的(相信學界不少人拿到這本書也會有同樣的複雜感):喜的是又等到一本高夫曼的中譯本,現代的中文讀者可以分享當時我們閱讀英文書的樂趣和煩惱;憂的則是高夫曼風格的英文翻譯出來的詞句和文筆會不會讓讀者氣到乾脆回去念原文。憂喜還未定,劉兄又希望我能校對譯文並且撰寫一篇導讀。他為了讓我放心,先告訴我譯者的身份,於是我二話不說就接下這個任務。我和劉兄相識相知近卅年,譯者曾凡慈的碩士論文又和這本書有關而且又是我指導的,再加上這幾年我開過「高夫曼專題研究」(還不說高夫曼是我的太老師)這些人情義理因素算在一起,真沒有拒絕的理由。
曾凡慈的譯筆如何,讀者翻一下正文就可以自行判斷,無須我贅言(可是我還是要說身為第一讀者的校譯者的我是與有榮焉的)。但是有關高夫曼的生平和著作,特別是這本《污名》我覺得可以說些不算多餘的話。
書籍編號:SOC025
書 名: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
出版日期:2010.07.21
作 者:高夫曼(Erving Goffman)
譯 者:曾凡慈
規 格:15 x 21 cm
頁 數:240頁
定 價:300元
I S B N :978-986-6525-25-4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中興 導讀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東升 推薦序
國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成令方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嘉苓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藍佩嘉
聯名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相關消息與報名請見:http://ling.nthu.edu.tw/chomsky2010/index.html
語言學大師,也是針對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在全球的帝國主義與恐怖主義,作最有力批判的當代知識分子,現在將於
八月上旬來台訪問,目前得知有兩場公開的演講,資訊如下:
8月9日中央研究院
15:30-17:00 公開演講:Contours of World Order: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8月10日清華大學
10:30 頒授名譽博士學位暨清華榮譽特聘講座
11:00-12:00 公開演講:Poverty of Stimulus: the Unfinished Business
書籍編號:JTS19
書 名:《台灣社會學》第19期
英文書名:Taiwanese Sociology 19
出版日期:2010.6
主 編:張晉芬 副 主 編:藍佩嘉
編輯委員:丁仁傑、林鶴玲、熊瑞梅、蕭阿勤
本期作者:齊偉先、陳美華、鄭瑋寧、汪宏倫、曾嬿芬、陳玉華、喻維欣
規 格:15.5 x 23.5(cm)
頁 數:232 頁
定 價:250 元
I S B N :1680-2969
第4章:正義、同情、復仇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不是你難行的,也不是離你遠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替我們上天取下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
——〈申命記〉,三十章 11、12、14節
正義,她以公正待人聞名,
並未因盲目失去她的感情。
——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de Mandeville),
《喧囂的蜂群》(The Grumbling Hive)
9 旅遊
Tourism
在今日,旅遊已是大眾的活動,人人都可以觀光,而不像中世紀歐洲的朝聖之旅,或17、18 世紀貴族的全歐大旅遊。Henry James 就曾批評,觀光者是「粗俗、粗俗、粗俗」(Urry, 1990: v)。精英分子對此十分厭惡,他們認為只有受過充分教育的精英才能領略旅遊的愉悅。「我是個旅行者(traveller),你是個觀光者(tourist),他是個遊客(tripper)」(Keith Waterhouse, 轉引自Urry, 1990: v),這句話巧妙地描繪了精英如何看待上(traveller)、中(tourist)、下(tripper) 層階級的旅遊活動。